近日,重慶交通大學河海學院“星火築夢”三下鄉社會實踐隊赴四川省瀘州市,緊緊圍繞“弘揚非遺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主題開展實地走訪調研係列活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據瀘州非遺網統計,截至目前,四川省瀘州市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共有205項,其中國家級6項,省級51項,名列全省前茅。實踐隊希望通過宣傳非遺文化的魅力及風采,推動瀘州市創建“天府旅遊名縣”,助力鄉村振興。
實踐隊進行了為期七天的線下參觀調研,共走訪3個國家級非遺項目,分別為:瀘州老窖、油紙傘、紮染蠟染。
濃香鼻祖,酒中泰鬥
瀘州老窖世稱“雙國寶單位”,為深入了解瀘州酒文化,繼承發揚優秀傳統,
7月11日下午,實踐隊來到瀘州老窖國窖廣場,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團隊成員依次參觀龍泉井,瀘州老窖酒史浮雕圖,瀘州老窖窖池群及釀酒作坊,酒史陳列館,金獎始祖溫筱泉等景區,切實感受到了瀘州老窖這一文化瑰寶所蘊含的文化底蘊,了解到最真實的釀酒技藝流程。參觀過程中,隊員們還組織了品酒活動,在沉浸於瀘州老窖所帶來的濃烈酒香的同時,感悟古老人民的勤勞與智慧,讚歎勞動者們的辛勤付出。
此外,實踐隊帶隊老師劉春玲就黨建如何引領企業革新、發展與瀘州老窖企業文化中心工作人員景俊鑫以及黨群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進行了更深入的交流探討,通過觀看瀘州老窖黨建工作宣傳視頻、AI紅色經典我來演、知識測試大PK等實踐體驗活動,實踐隊成員充分感受了瀘州老窖的文化傳承和酒旅融合發展,深刻領悟了瀘州老窖在黨建引領下推進企業發展、科技創新所取得的突出成效和寶貴經驗。
一把油紙傘,一城煙雨寒
為保護油紙傘製作技藝,瀘州市分水嶺鎮打造了油紙傘主題商業街——傘裏古街。街上,鱗次櫛比的老店鋪依舊延續著老一輩人傳下來的營生。7月12日,在瀘州市江陽區分水嶺鎮政府的大力幫助與支持下,實踐隊來到了古街裏的油紙傘博物館進行了參觀與學習。同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被譽為中國“傘王”的畢六福先生接受了團隊成員的采訪。
在采訪過程中,畢先生繪聲繪色地訴說著他與油紙傘的故事,不時拿起身旁自製的油紙傘向團隊成員細細展示。他以中國油紙傘文化的起源為出發點,結合自身實際經曆,向團隊成員介紹了分水油紙傘的今與昔、與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發展出的特色寓意、自己與油紙傘的邂逅、對分水油紙傘的未來展望等內容。
“從開料起到製作完畢,一把傘要經曆鋸托、穿絞、網邊、糊紙、紮工、幌油、箍烤等九十多道工序,使用上百種工具,缺一不可,才能最終完成。”畢六福介紹到。
采訪過後團隊成員在參觀分水傘裏油紙傘博物館時,欣賞了畢六福油紙傘中的代表性作品,進一步了解了油紙傘發展曆程和製作工序,領略到了中華民族優秀“非遺”傳統文化之美。
“布”裏生花,古染之美
7月13日,實踐隊走進群英村紮染蠟染苗繡工坊,一起學習紮染蠟染的製作,感受手工非遺魅力。
在傳統文化和現代元素的結合下,畫筆、簡筆畫的運用,不失傳承又不落泥古。繪製完成後,同學們跟隨工坊主人楊順香進入染房,幾株板藍根門前散落,染坊內所見一染缸三脫蠟鍋,將先前的蠟畫置入清水泡至發軟,再放入染缸上色,經黃綠色的板藍根葉汁浸透,與空氣氧合固色成深藍,苗族服飾的底色由此產生,最後熏陶在霧化的水汽下,高溫煮沸三次脫蠟循序漸進,雜質俱除,晾掛於避光的晾幹房自然烘幹,絲絲靛藍泥味清潤爽神,全然醫學與生活的交織。
製作完成後,團隊成員周順提出可以嚐試打造紮染蠟染文創設計品牌,使用非遺紮染蠟染技藝打造品牌設計,用手裏的針線編織出更多的夢想,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在七天的走訪和調研過程中,實踐隊的隊員們也在不斷思考如何通過非遺文化助力鄉村振興,實踐隊成員主動與地方政府提出擔任鄉村振興宣傳大使,隊長李文睿說道:“讓“非遺”文化活起來,一是需求走進群眾,擴大參與度,更好成為百姓生活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另一方麵,建議在地方政府的主導下,讓“非遺”走進校園,在豐富學生文化生活的同時,增加傳承發揚的新途徑,擴大“非遺”項目傳承人發掘與培養的渠道;以及用“互聯網+”方式對非遺進行保護。同時依托線上和線下平台,在充分考慮地域文化和曆史背景、旅遊場所承載能力等因素的基礎上,將諸如“活態文化”傳承的白酒釀製技藝等具有生命力的“非遺”項目,融入景區發展,進一步推動“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有效促進鄉村振興。”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