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网页登录
beplay2网页登录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培養助力鄉村振興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2020-09-03 09:49:00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

  beplay2网页登录訊 近日,仲愷農業工程學院(下稱“仲愷”)召開鄉村振興工作推進會,由教授和科研人員組成的48支“農村科技特派員鄉村振興服務團隊”和60支“三下鄉”大學生鄉村振興服務團隊授旗出發,趕赴鄉鎮一線,形成仲愷精準服務廣東鄉村振興“百團大戰”的精彩局麵。

  2019年7月,仲愷第五次黨代會確定了今後5年以及未來更長一段時間的總目標——建設新時代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

  未來,學校將沿著“高水平應用型大學”這一建設目標,以“補短板、重內涵、強特色”的重點工作思路為指導,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適用於國家和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高水平應用型人才,以改革為動力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奮力開創學校事業發展的新局麵。

  構建農工特色應用型育人模式

  仲愷在1927年開辦時,就以當時社會所需的農業、農村合作等專業為始創專業,培養了大批紮根農村基層、服務“三農”事業的應用型人才。

  如今,學校已經有涵蓋農、工、理、經、管、文、藝、法8個學科的58個專業。在現代種業、智慧農業、綠色發展、城鄉融合4個學科群的帶動下,“農工結合”的專業體係逐步完善,園藝、食品科學與工程和自動化3個專業入選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2020年3月,教育部公布今年高校新增備案本科專業名單。仲愷新增機器人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和文化產業管理3個專業,都是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熱門專業。

  2019年,仲愷與華大基因合作成立仲華基因科技產業學院,開設“仲華基因科技產業班”;與格力電器簽署合作協議,開設“格力創新班”,校企雙方共同設計培養方案和定製課程。

  這是仲愷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新經驗”的一次有益嚐試。學校一直秉承應用型辦學導向,大農科類專業依托國家級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和協同育人平台建設,構建了“行業認知—生產體驗—技能訓練—創新實踐”的實踐教學體係。學校規定,人文社科類專業實踐教學的學時學分不少於總學分的25%,理工農類專業不少於總學分的35%。

  畢業生下沉服務基層一線

  省人大代表、廣東梅一客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雪蓮2006年從仲愷畢業之後,放棄了在廣州收入優厚的工作,毅然回到家鄉梅州興寧農村,帶領村民開荒種地,試水品牌化運營,慢慢發展成為集種植、生產、銷售為一體的“互聯網+訂單農業”企業平台。

  張雪蓮是仲愷人紮根基層、帶領村民致富、服務鄉村振興的典型代表。仲愷辦學90多年來,“冀養成有真實學識之實業人才,供國家建設之用”的辦學初心不改,“注重實踐、扶助農工”的校訓精神不變,培養輸出了逾20萬“三農”人才。

  據統計,仲愷96%的學生來自廣東,95%的畢業生在廣東就業,87%以上選擇紮根基層工作,其中擔任廣東省鄉鎮黨委書記、鎮長、縣級農業局長以及基層農業推廣技術骨幹的畢業生在廣東高校中占比最多。服務“三農”、紮根一線的仲愷學子,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基礎耕耘者、建設者和貢獻者,是廣東省基層推動鄉村振興落地的主要力量。

  科研助推廣東鄉村振興

  “科技來助農、學術上直播”。今年5-6月,仲愷連續組織了多場“仲愷科技·為農助力”直播活動,教授和農產品企業負責人一起“觸網”,帶領網友感受仲愷科技助農的硬實力,助推“仲愷標簽”的農產品成為“網紅”。

  近年來,廣東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高質量的農業技術人才成為持續實施振興粵東粵西粵北的重要力量。仲愷人充分發揚學科特色和科研特長,不斷將技術下沉、結出碩果累累。

  仲愷現代農業研究院梁紅教授紮根和平縣20年,幫扶指導該縣近3000多戶農戶種植獼猴桃,每年實現直接經濟效益超過4.5億元。2019年10月,梁紅成為廣東省唯一獲得國家科技部通報表揚的科技特派員。同為農村科技特派員的都市農業研究院副院長柳建良教授10多年常駐連平縣,推動當地鷹嘴蜜桃成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種植麵積6萬畝,年產值5億多元。

  像梁紅、柳建良這樣“腳下有泥、心中有愛”的教授,仲愷還有很多——廣東省花生大豆產業技術體係首席專家鄭奕雄教授選育的“仲愷花”係列、“汕油”係列花生新良種,在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麵積達1億餘畝。田允波教授和“丁穎獎”獲得者黃運茂教授帶頭研發的廣東鵝四級均衡生產等技術成果,在廣東、廣西、湖南、海南等南方鵝產區產生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白衛東教授帶領的科技團隊為廣東70%的黃酒企業和40%的白酒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周厚高教授帶領的科技團隊為廣東全省鮮切花產業提供技術支撐,並育成菊花、百合品種15個。廣東省藍莓栽培技術推廣首席專家高麗霞教授,推廣藍莓栽培1.5萬畝,並成功開發藍莓全產業鏈技術,帶動10餘家企業技術助農、技術扶貧。

  2017年12月,仲愷成為首批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範基地,也是廣東省首批獲此殊榮的本科院校。該基地每年為廣東省培訓1萬多名新型職業農民,近兩年承擔了全省超過50%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任務。

 

  對話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校長程萍:

  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要有改革創新精神

  近年來,農業高校發展受到重視。“安吉共識”“北大倉行動”“北京指南”等“新農科”建設方案出台,引發了涉農高校的發展大討論。近日,仲愷校長程萍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透露學校人才培養和總體發展布局和規劃。

  南方日報:仲愷是一所具有90多年辦學曆史的農工特色高校,您認為在新時期學校如何發揮自身優勢,服務和引領農業發展?

  程萍:農業乃立國之本,大國無農不穩,農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時期的農業院校發展“新農科”大有可為,也必有所為。

  麵對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高等教育發展新趨勢、現代農業發展新動向,仲愷主動對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適應我省現代農業發展需求,推進“新工科+新農科”建設,強化農、工等學科之間交叉融合,構建現代農業特色學科專業體係,為解決我省現代農業發展中麵臨的農用化工汙染、食品科技創新力量不足、水禽畜牧行業缺乏良種繁殖體係等突出問題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南方日報:仲愷第五次黨代會確定了新時代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建設目標,請問如何具體把握發展方向?

  程萍:新時代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建設,要抓住農工特色鮮明和應用型大學兩個定位。首先,我們的科研要達到“頂天”。近年來,我們組建了現代種業、智慧農業、綠色發展、城鄉融合4個現代農業學科群,打造5個院士領銜的創新研究院;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壯大提升了教師隊伍,柔性引進院士、國際頂尖人才10人。其次,我們的服務要做到“立地”。近年來學校積極開展校企和校地合作,與珠海、江門,騰訊、華大基因等簽署協議,組建仲愷廣梅研究院、德慶仲愷研究院,助力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我們的教授“上得去講台、下得去田地”,多年來深耕廣東,為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作出貢獻。

  南方日報:在您看來,仲愷學生有什麼品質?您認為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應該如何培養?

  程萍:一直以來,仲愷學生以“務實、踏實、樸實、求實”的品質,贏得了用人單位的高度讚譽。作為新時期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還應該有改革創新的精神。學校一直堅持學科、專業、平台和人才培養“四位一體”發展,科研反哺人才培養。建設新時代特色鮮明農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落腳點就是要培養“下得去、沉得住、用得上、幹得好”人才。

  目前,仲愷正緊抓省委、省政府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工程的重大契機,全麵推進白雲校區二期建設和海珠校區提質擴容,計劃未來3年利用省財政專項資金10億元新建校舍近30萬平方米,師生在科研學習生活上的獲得感將得到有效保障。

  數讀仲愷

  人才培養

  ●擁有58個本科專業,其中國家級特色專業2個、省級特色專業10個,3個專業入選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2個專業獲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立項。

  ●2019年獲得省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

  科學研究

  ●近5年累計獲批科研經費4.37億元。

  ●成立廣州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分中心,獲得省重點研發計劃3項,經費1400萬元。

  ●擁有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係專家7人、崗位專家46人。

  隊伍建設

  ●2019年引進各類人才210人(優秀博士123人)。

  ●柔性引進院士和外國籍頂尖人才10人、國內特聘(客座)教授26位。

  (編輯:黃曉純)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
beplay2网页登录廣東站 2018-11-30 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