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网页登录
beplay2网页登录
“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專題座談會在廣州舉行
2024-10-01 21:54:00
beplay2网页登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提出“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在舉國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深入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之際,在我國高校實施文化素質教育30周年的重要節點,9月24日,由廣東開放大學省級社科研究基地粵港澳大灣區名人與大學文化研究中心、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華中科技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主辦,廣東技術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協辦的“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專題座談會在廣東開放大學和廣東技術師範大學舉行。

  會上,廣東開放大學(廣東理工職業學院)黨委書記幸小濤和廣東技術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戴青雲分別代表學校致辭,對專題座談會召開表示祝賀,對與會領導嘉賓表示歡迎。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邢鋒和聯合國國際生態生命安全科學院院士王河,以及謝維和、王義遒、劉獻君、周洪宇、歐陽康等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等20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資深教授、黨委書記、校長,圍繞會議主題暢談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培養高質量人才,視野前瞻、觀點新穎、論述精辟,呈現了一場思想盛宴。粵港澳大灣區名人與大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開放大學原黨委書記羅海鷗、廣東海洋大學黨委書記楊洲等先後主持會議。

  幸小濤致辭

  戴青雲致辭

  院士領銜,共襄盛宴

  這次座談會召開恰逢其時,主題鮮明、立意高遠,對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係具有重要意義。會議邀請函一發出即在全國教育界引發廣泛關注、得到大力支持,包括多位院士在內的名流大咖欣然應邀蒞會指導。會議思想碰撞、觀點交鋒、氣氛熱烈,展現了知識分子胸懷“兩個大局”、心係“國之大者”,對“強國建設、教育何為”的深入思考和推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使命擔當。

  “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是新時代促進人的全麵發展的本質要求。”中國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學校長、教授、博導邢鋒指出,當今科學發展日益呈現出學科交叉、知識融合、技術集成的特色,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是知識探索和科學發現的必然要求,也為高校培養複合型高素質人才指明了方向。

  羅錫文作報告

  “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同等重要、相得益彰、不可偏廢。”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副校長、教授羅錫文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麵的發展。人不僅需要通過科技教育來掌握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更需要通過人文教育來提升對自然和社會的價值思維以及對人生意義的追求。科技教育授人以器,人文教育授人以道,兩者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必須有機協同,相互配合,才能更有效地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王河作報告

  “教育可以說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動力源。”聯合國國際生態生命安全科學院院士、中國院副院長、廣州大學教授、博導王河認為,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製。其中的關鍵是要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目的和作用雖各有側重,但二者是現代教育共同目標的兩個方麵,相輔相成、一體同行。”幸小濤表示,高校是育人基地,要不折不扣地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部署安排,積極推動以數字化賦能學習型社會建設,更新理念、變革模式,使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形成協同效應,努力培養兼具人文底蘊與科技素養的複合型人才,助力服務全民終身學習。

  戴青雲認為,當前教育體係需要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特別是在科技與人文協同、理工醫農等領域的交叉上。教育應更加關注可持續發展,注重人類、自然和社會的協調發展。

  權威聚力,繼承發展

  20世紀90年代,華中科技大學率先在全國理工科高校中扛起文化素質教育大旗,在我國高教界掀起了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大潮。30年來,以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為核心的文化素質教育,對於推動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培養高質量人才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不僅是對教育本質的回歸,更是文化素質教育的再出發。

  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原副校長、文科一級教授謝維和表示,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文理)之間的關係是知識體係發展過程中一個長期存在的內在張力,是中國學術史中的一個學術公案,是世界學術界一直關注與討論的基礎性理論問題,也是知識形態中的基本關係之一。“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是一個重大的政策命題,也是一個時代的學術課題,是學者們可以充分展示聰明智慧與學術才幹的巨大空間。

  教育部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顧問、北京大學原常務副校長、教授王義遒指出,科技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將科技本身的知識與能力傳授給學生,而且要將取得科學技術的動機,如家國情懷、世界趨勢、人生期待等結合起來,講好科技發展的故事,潤物細無聲般地讓他們受到深厚的人文精神的啟迪與熏陶。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工作者則要盡可能結合當前國家急需的新質生產力的科技要素,如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戰略性產業的性質與內涵,讓學生多維度理解科學精神的本質。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二級教授周洪宇表示,我們應該很好地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教育傳統,通過溝通和融合,使大學成為弘揚民族文化的基地,成為發展科學的重鎮,成為人文精神與科學新知的交點,進而培養出文理兼修、既有人文情懷又有科學思維、既喜琴棋書畫又好聲光化電的高素質人才。

  “科技教育在教育、科技、人才係統中具有貫通性、基礎性和戰略性。”華中科技大學院校發展中心主任、原校黨委副書記劉獻君指出,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要充分挖掘當代科技教育中蘊含的日益豐富的人文性,注重建構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專業、課程和校園文化體係的協同性,不斷強化當代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實施的綜合性。

  國家級教學名師、華中科技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主任、校黨委原副書記歐陽康表示,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堅持人文關懷,傳播智慧之光,為國家人文精神的培育注入更多力量和溫度。要通過強化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引導新時代青年要自覺站在曆史、現實與未來的交彙點,深刻回應曆史之問、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

  協同育人,向強而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基礎工程。”全麵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改革舉措,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強化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以學生人文底蘊的提升促進科技創新思維的提高,構建高質量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係,對於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專家研討

  “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協同是大學辦學的使命,也是實現大學功能的核心。”教育部文化素質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黨委書記、教授、廣州大學原黨委書記屈哨兵指出,大學的使命不僅僅是培養高科技人才,還要培養具備人文精神的綜合型人才。科技、教育和人才培養三者密不可分,隻有三者協同發展,才能實現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目標。

  廣西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教授賀祖斌表示,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是提升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和人文素養的關鍵,這種協同可以助力培養更高質量的拔尖創新人才。

  廣東工業大學黨委書記、教授胡欽太指出,要推動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有效協同,必須從頂層設計出發,處理好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的關係,構建跨學科、融合的課程體係,並改革教育評價體係,注重中國特色和國際視野的結合。

  中山大學中文係主任彭玉平認為,科技作為人類文明之一種,其對現實社會和每一個人的影響堪稱根深蒂固,科技教育不僅在傳授科技的文明,也是人文教育之一部分,因為最高端的科技也往往最契合人性,這是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雖略有分工,但終究在本質上是貫通為一的根源所在。強調二者的協同,就是將觸及人類本性的精神傳統與契合當世需求的科技文明的融合。一切的文明,一切的教育,都以“人”為核心。割裂兩種教育模式,其實是“離之則兩傷”,而融通為一,則是“合之則雙美”。

  華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原院長陳金龍認為,科技教育不能僅專注於技術,人文教育同樣需要包含科學元素。這兩者的協同是人的全麵發展的內在要求,既要培養科技素養,也要提升人文素養。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協同才能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術發展谘詢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研究員馬陸亭認為,專業學習是根,能力結構是形,結構裏包括科技和人文。要通過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培養創新人才,達成以專業教育為基礎的全麵發展,最終實現基於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結合的素質教育。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教授別敦榮認為,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情感、信任和精神追求,這些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準。盡管科技可以提升生活的便利性,但社會的文明與否並不完全取決於科技水平。

  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陳廷柱強調,要以“四新”建設和AI賦能等策略推動教育與社會變革的互動和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協同。人文學科需要自我提升、發展壯大,以實現與科技教育的包容性合作,最終推動教育的全麵升級,更好服務於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

  羅海鷗在會議小結中指出,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是全麵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係的關鍵一環。這種協同不僅涉及專業素養和技術能力的培養,還包括人品、靈性、思維和社會責任感的塑造。教育應著重培養具備科技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全麵發展的人才,這是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beplay2网页登录 林劍 通訊員 諶亮軍、侯海冰 

圖/匡芹、廣東技術師範大學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