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創新 校企協同 探索民辦高校思政工作新格局——海口經濟學院產教融合發展之路
2022年2月,教育部思政司公布了第三批新時代高校黨建“雙創”遴選結果,海口經濟學院雅和人居工程學院學生黨支部入選“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全省僅3個項目入選;去年,學校學生思政工作案例榮獲“全國民辦高校學生工作創新成果獎”一等獎、合唱作品《撒裏囉》獲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學校“三下鄉”社會實踐隊獲“全國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團隊”(全省僅4支實踐隊獲獎)、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獲得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1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

海口經濟學院大學生合唱作品《撒裏囉》榮獲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
近年來,學校思政工作成果不斷,得益於學校始終堅持德育為先,守正創新,主動對接行業龍頭企業,成功探索出了一條對標海南自貿港建設重點領域,建設產業學院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發展之路。在產業學院建設過程中,學校的思政教育同步並行,充分發揮合作企業優勢,共同推動校企協同育人,逐步構建並形成了應用型本科高校“三個融合”“四個維度”的思政工作新格局。
搭建校企協同“三個融合”的育人平台
推動師資融合,讓課堂育人平台“活起來”。學校持續引進行業大咖、業界精英參與人才培養各環節。科學家、教育家、藝術家、著名學者、時尚人士等活躍在海經的課堂、講壇、舞台上。學生不僅有諸多機會與專家、學者和名人交流互動,與精英大咖同台演出,更重要的是,能夠現場聆聽著名“三農學者”溫鐵軍教授暢談鄉村振興、飾演周恩來總理的著名表演藝術家孫維民講述偉人故事和經典黨史、經濟學家家柳思維教授分享青春勵誌故事,與北師大博士生導師熊曉琳教授探討思政教育、與國家一級演員舒平同演紅色經典歌劇、與原山東大學汪明強教授探討海洋油畫藝術的自貿港意義……產業學院注重“名人效應”,更注重發揮“名人”在人才培養中的思想引領作用和育人功能。
鼓勵項目融合,讓創新育人平台“強起來”。產業學院運用企業思維和成功案例參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效激發和引導學生的創業意識與激情。如:雅和人居工程學院合作方參與指導的多個項目獲全國創新創業項目立項;中廣天擇傳媒學院合作方參與扶持學生創業項目產出;聚星數字經濟學院合作方實施夢想招標有限公司,打造學生創業孵化平台;南海藝術與科技學院學生參與原創視頻“雲端上的湘江”創作等。校企共同為學生提供真實項目在校創業,為畢業生創業給予最直接有效的扶植。
支持基地融合,讓實踐育人平台“實起來”。合作企業與學校共同構建學生培養的“延長鏈”,學生從入校到課程實踐直至畢業實習,所有實踐環節都有企業參與,多個合作企業與校方共建實習實踐基地,提供實習實踐崗位。產業學院還設置“天擇獎學金”“南音獎學金”“雅和年獎”“啟泰獎學金”“南影獎學金”等專項獎學金,用於獎勵專業和實踐領域的佼佼者。
凝聚產業學院“四個維度”的思政工作合力
學校深入挖掘產業學院優勢,立足“四新”,逐步探索凝聚各方力量的“四個維度”思政工作整體合力。
定“新路線”,突出思政工作高度。在製度上,學校提高政治站位,完善出台了深化“三全育人”改革,構建“大思政”格局的頂層設計,明確產業學院融入思政工作全過程的要求,陸續出台了加強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和美育工作等實施辦法;在舉措上,對標本科審核評估指標,逐項推動思政工作全要素達標,特別在思政隊伍配備、專項經費劃撥等根本問題上,舉全校之力予以保障;在平台上,與團省委共建“海南省青年誌願者學院”,積極融入“中國(海南自貿港)青年築夢大道”青少年動員引領服務平台,高起點推進美育教育,高規格舉辦美育論壇,為師生搭建廣闊的社會實踐和誌願服務平台;在特色建設上,突出強化“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思政工作新路徑、民辦高校學生素質培養新方法、課程思政全覆蓋的思政工作新載體”等優勢,突出產教融合中的思政研究,力爭形成思政工作的海經風格與範例。

2021年12月3日,海口經濟學院與中國民主同盟海南省委員會聯合主辦的“首屆海南高校美育論壇”

2021年9月3日,海南省青年誌願者學院落戶我校,團省委書記陳嶼與海口經濟學院董事長曹成傑共同為省青年誌願者學院揭牌
推“新理念”,突出思政工作的厚度。一是全麵推行素質教育,強化學校近年來施行的個性化“素質拓展菜單”和“第二課堂成績單”製度,用“素質拓展製度”和“學分製”引導學生“且行且思且成長”。二是規範學生評價製度,將“素質拓展體係”與“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體係”有機融合並軌運行,強化了學生評價製度的“指揮棒”功能。三是鼓勵產業學院依托優質資源搭建思政工作的多元平台:南海音樂學院的紅色歌劇、中廣天擇傳媒學院的經典誦讀會與廣播直播間、東方外貿外語學院的外語文化節、南海藝術與科技學院的觀影視講黨史、聚星數字經濟學院的聚星訓練營等,這些集專業與思政教育為一體的育人平台,企業融合度高、師生參與度高、學生滿意度高。
促“新協同”,突出思政工作的寬度。學校大力推動合作方成為三全育人共同體。一是“校內—校外”協同,通過產教融合,形成學校、企業和學生彼此關聯且相互促進的開放式人才培養體係。二是“家庭—社會”協同,強化家校協同育人動力和常態聯係機製;依托合作方資源,抓實學校社會協同育人成效。三是“線上—線下”協同,創建各產業學院線上思政平台,鼓勵學生當新聞官、做代言人,引導學生在線上正麵發聲,成為傳遞正能量、倡導正確“三觀”的生力軍。
創“新舉措”,突出思政工作的溫度。一是製度給力,“輔導員+班主任+專業導師”的三位一體學生管理模式深入人心。校領導、中層管理和教學骨幹、合作方代表均擔任班主任或專業導師,“直接聯係學生製度”形成常態。二是課程共融,實施“有溫度、有色彩、接地氣”的課程思政。成立“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引導教師開展“走出去,讓學生看;設問題,讓學生想;給平台,讓學生說”的同行共融活動,推動課程思政與社會對接、與生活貼近,與文化交融。三是平台走心,網絡思政與學生發展同頻共振。學校“融媒體中心”整合校團委新媒體工作室、學工部網絡思政工作室等資源,支持“海經青年”“海經思語”等思政新媒體平台創新發展,凝聚線上力量,打造網絡思政根據地。四是關愛有情,心理育人工作的四級工作機製、三級工作層次、三級工作目標發揮重要作用,全方位立體化為學生成長搭建心理工作防護網。
聚力形成產教融合的思政工作成果
在做強“三個融合”、做實“四個維度”思政教育過程中,學校不斷激發產業學院潛能與優勢,注重合作方的全程參與,人才培養成果豐碩。學生在各級各類學科專業競賽中屢獲佳績,在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競賽上接連突破,在專業文化藝術體育競技中大放異彩;學生中的國家級、省級“道德模範”“五四獎章”“自強之星”“年度人物”等榜樣人物持續湧現,成為引領青年成長的“靚麗風景”。
產業學院逐漸形成一批有影響的思政工作特色案例。如:雅和人居工程學院“獻計鄉村規劃,生態助力鄉村振興”師生實踐項目;南海電影學院進名校體驗的“卓影”計劃與七彩美育課堂;南海美術學院“藝術賦能鄉村建設”校企共建項目;南海藝術與科技學院“青少年經典紅色劇目研學”項目;德行智華會計學院“為鄉村添綠,為黨旗添彩”結對植樹項目等。校企共建的思政工作平台不僅有效激發了企業和教師參與思政工作的激情,擴大了工作的覆蓋麵與影響力,更強化了學校思政工作和“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的實效,凸顯了合作建設產業學院的優勢和活力。

海口經濟學院南海電影學院表演係學生觀察生活練習彙報展演
(撰稿:王誌芳 曹 菲 楊娟娟)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