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塵封已久的長沙記憶,這座博物館都收藏著——雅禮書院中學高一暑假社會實踐活動
beplay2网页登录湖南站 2020-08-07 大 中 小
掀開史冊的那一頁,總是那條曆史的河流讓我佇足!這是一條經曆了久遠年代的河流,記載著古老的習俗與農事,見證了祖先們的強大智慧,河上兩千多年的飛鳥,讓我情不自禁的隨它而去。----題記
長沙市博物館是印證長沙曆史文化發展的綜合性地方博物館,涵蓋從舊石器時代至近現代。長沙博物館的藏品以時間軸串聯文物、人物、事件,有血有肉地講述了長沙城這片土地的滄海桑田,描繪了長沙人自己的喜怒哀樂。
夏日的午候,長沙博物館裏人來參觀的遊人顯得悠閑自在:有老倆口結伴而來的,老頭子正一副跟老太太“講課”的架勢;有媽媽領著孩子來的,小朋友“十萬個為什麼”問個不停;有學生戴著耳機,邊看文物筆邊在本子上寫寫畫畫的……暑假開始,我們班同學也來到這裏參觀學習,見識一下長沙城的曆史。
邁進博物館的那一瞬,一股濃鬱的文明氣息噴湧而至,我與夥伴們迫不及待緊跟講解員,開啟了我們探尋長沙文明的智慧之旅。
“這裏是長沙人的文化自留地,長沙人來這裏逛就像是去自家書房一樣自在。”展覽館工作人員介紹。
推開兩千多年前的大門,湘江北去便是我們參觀的主題。湘江北去——長沙古代曆史文化陳列”是長沙博物館的常設館,重要的展品包括商周青銅、越漢文物、長沙窯瓷器等。與二樓常規展廳的“中流擊水——長沙近代曆史文化陳列”共同組成了長沙地區曆史文化的通史展覽。
第一個框題是長沙原始社會時期的生活方式,從陳列品中可以看出,早在那個時期,人們已經學會生火,製作簡易器具,搭建樓房。從隻是單一盛物的陶碗到高支架起下可生火的陶皿,從“隨地而睡”的遊牧生活到小草屋的定居生活,從隻會打獵、采摘果實到可自己種植水稻、粟等種種變化,能深刻的感受到社會的進步與人民不斷提升的生活方式。
接下來我們走進了不同的朝代,《湘江北去——長沙古代曆史陳列》以曆史朝代為經,以長沙城市的發展變遷、重大曆史事件和著名曆史人物為緯,以文物展覽、圖版展示、場景複原的形式,適當運用一些高科技手段來展示原始社會至1840年的長沙古代曆史文化。《中流擊水——長沙近代曆史陳列》以長沙發生的重大曆史事件為經,以鴉片戰爭以來長沙湧現出的重要人物為緯,以圖片展示為主,實物展示、場景複原、人物塑像等為輔,適度采用聲、光、電等現代展示手段,反映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至1949年長沙和平解放這一百多年間的光輝曆程
走出館門,內心總有些不平靜……
朱熹說過:“為有源頭活水來。”想必這便是吧。長沙城,可稱之為古城了,在這片養育無數代人的沃土上,無數的積累,無數的積澱,無數的文化熏陶,一代代的相傳,才造就了現如今美麗而又富饒的長沙城。
“鳥向平蕪遠近,人隨流水東西。白雲千裏萬裏,明月前溪後溪。”“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一別行萬裏,來時未有期。月中三十日,無夜不相思。”……來了長沙展覽館,怎麼好意思不背幾首長沙標配的詩句?
這座養育我們的土地沉澱數年,我們為人也需如此,不斷積累,不斷沉澱,切驕切躁,在不斷積累沉澱中學習、成長。
(來源:長沙市雅禮書院中學 高一曆史一班 周子怡)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