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朱 虹(1957—),男,湖北洪湖人,南昌大學教授、法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南昌師範學院江右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特約研究員。在《社會主義研究》《旅遊學刊》《現代傳播》等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出版《江西風景獨好旅遊文化叢書》《江西旅遊戰略》《風流江西》《江西曆史文化通覽》《文化江西的巔峰》等著作10餘部。
文獻來源:
《南昌師範學院學報》2024年第1期,第1-5+41頁。
這個世界說大也大,說小也小,人生際遇總是那麼奇妙,令人回味。豔國同誌和我一樣,都是江西的“進口老表”。2008年底,他響應江西省委省政府號召,從湖北跨省選拔走上江西師範大學副校長領導崗位。2010年秋季,我離開國家廣電總局辦公廳主任、新聞發言人崗位,南下擔任江西省副省長,分管教育、文化、旅遊、社科研究等工作。我和他既是湖北老鄉,又是華中師範大學校友。在年輕的時候,他在《江漢論壇》辦刊,我在《社會主義研究》編刊,那時候我們就有過交往。此次相逢在江西,別有一番老鄉校友之情。加上工作關係,我們有一些學術理論方麵的交流與研討,我對他有更多了解。我到江西工作不久,就有高校負責同誌告訴我,豔國被引進到江西師範大學工作。剛開始,大家對他的到來不以為然;經過一段時間工作後,大家對他的工作“很以為然”。於是,高校之間就流傳一句“熱語”——“天上掉下個張豔國”。他的才華和能力在短時間內得到大家認可,這確實是江西師範大學發展曆程中的一件幸事。其時,江西師範大學正在用人之際,可謂求賢若渴,他的到來,緩解了補齊“雙肩挑”校領導人才短板的“燃眉之急”。因為他長期在武漢教育、文化“大碼頭”工作的緣故,他為江西師範大學的改革發展帶來一股清流和活力,這是必然的。
一、牢記“國之大者”,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高等學校是人才的搖籃、知識的殿堂、創新的基地,是經濟社會進步的“發動機”和“助推器”,承擔培養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生力軍的重任。書記、校長作為高校主要負責同誌,引領學校高質量發展,服務國家戰略部署和地方發展需求,責無旁貸。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書記、校長都要成為社會主義政治家、教育家。”堅持社會主義政治家、教育家標準,不僅是黨組織選拔高校領導最鮮明的素質要求,也是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更反映出社會對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的期待。
我所認識的張豔國,就是一位具有政治家、教育家深厚情懷的現代高校領導。他深愛江西這片紅土地,情係教師教育改革發展,嚴格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堅持以社會主義政治家、教育家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練就辦學治校的過硬本領,全力推進江西師範大學和南昌師範學院走內涵式發展之路,實現高質量發展,用實際行動和發展成果向我們闡釋了一名共產黨員金子般閃亮的初心使命,展示一名教育工作者赤子般純真的辦學追求。
豔國同誌按照政治家要求辦學,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深邃的戰略思考。在江西師範大學擔任副校長、黨委副書記期間,他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西發展作出的“作示範、勇爭先”重要指示,努力補齊學校高質量發展的短板弱項,統籌推進學科專業內涵建設,建成一批優質學術陣地和窗口。他領銜創建省內迄今唯一一個中國史一級學科博士點,並協同推進多個文科博士點建設;他帶領中國近現代史教研室教師獲批江西省迄今唯一一個中國近現代史國家級教學團隊,帶領曆史文化與旅遊學院獲批省內第一個曆史學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他大力支持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博士點帶頭人祝黃河教授建學科、強學科,指導並帶頭推動馬克思主義學院成為全省唯一一個獲批中共中央宣傳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確定的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他下大力氣指導《江西師範大學學報》辦刊改革,引領其進入全國“C刊”行列;他指導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獲得所有相關國家級榮譽表彰的“大滿貫”;2016年,他在《中國社會科學》發表標誌性代表作《李大釗、瞿秋白對俄國道路的認識》,在學術界產生了很大影響。讀完此文後,我讚賞有加,作出了“江西哲學社會科學界亟需培育更多像這樣的高端成果”的批示。事實上,豔國同誌有17篇文章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7篇文章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全文轉載。他確實是一位多產高質、有全國性學術影響的知名學者。他用他的勤勞和成果證明了自己的學術組織能力和科研實力。說實話,高校的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工作,都是高質量發展難啃的“硬骨頭”。豔國頗有荊楚壯士斷腕的魄力和“一飛衝天”的氣概,不道前途多險阻,不破樓蘭終不還,他硬是把這幾件難事、大事辦成了,在師生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記。
2021年3月,江西省委省政府任命豔國同誌擔任南昌師範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上任之際,省委主要領導與他談話,希望並要求他在新的工作崗位上勇爭先、善作為,繼續發揚勇挑重擔、敢於擔當的工作作風,把南昌師範學院改革發展事業攪動起來、激活起來。走上新的工作崗位後,他向我專門彙報過一次工作新思考、新謀劃。我鼓勵他解放思想,聯係學校實際,看準了的事,就團結幹部和師生大膽幹、大膽改、大膽試。他果然不負眾望,與學校黨委書記王金平同誌一道,講團結、顧大局,黨政同心謀發展,在南昌師範學院幹得風生水起、有聲有色,受到其他高校關注和好評,也向省委省政府交上了一份打造地方本科師範院校教師教育改革發展的新時代人民滿意答卷。
豔國同誌以過人的膽識和睿智的戰略眼光,在學校結束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兩年後,推動思想解放大討論,準確定位學校辦學方向,找準發展前進的坐標係,確定“申碩更大”戰略目標,極大提振學校發展精氣神,凝聚師生奮進力量;以趕超進位的奮勇姿態,找準學習追趕的參照係,聚焦中部六省同類高校,選樹標杆院校,對標對表謀發展;以學科建設為突破口,抓住核心競爭力,帶領學校進入江西省“十四五”時期新增碩士學位授予立項重點建設單位行列;破局一流本科建設,建成學校首個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學前教育專業);高品質推動師範類專業認證工作,學校9個師範專業通過認證,通過率100%,教師教育質量得到教育部師範類專業認證專家組高度肯定。專家組指出,南昌師範學院堅守教師教育底色,守牢育人育才本色,彰顯服務基層特色,聚焦師德師風亮色,“四色”有機融合,打造“金色”教師教育,成為一所有情懷、有擔當、有質量、有特色、有作為的師範本科院校。學校以70周年校慶為文化節點,吹響改革發展集結號,賡續師範傳統,梳理學校大學文化,創新教育文化,聚焦“四色”有機融合,打造“金色”教師教育,教育改革經驗得到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暨省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肯定,創新成果刊登在《教育工作情況》《江西教育情況》《中國社會科學報》等重要簡報和報紙上,受到全國高校領域關注,社會反響良好。實踐證明,豔國想幹事、能幹事,更能幹成事;省委看準了事,選對了人,為江西省高等教育培養了一名好幹部。這也說明,幹部是改革發展的關鍵因素。選對了幹部,就能帶領群眾幹大事、推動發展邁大步;而有能力、有才華的幹部,也需要有幹事創業的舞台。
二、銳意改革進取,強化學校內涵式建設
“好學校必有一位好校長,好校長才能辦出好大學。”然而,成長為一名出色的好校長,並非易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做一個學校校長,談何容易!說得小些,他關係千百人的學業前途。說得大些,他關係國家與學術之興衰。”可見,一名校長身上所肩負的擔子有多麼重啊!教育既是良心活,也是責任活,更是專業活。辦學治校的工作更是如此,育人責任、教育情懷和專業能力是一名校長辦好大學的情感基礎和學術基礎。大學校長必須要有超前的眼光、專業的素養、仁愛的情懷和改革的魄力,既要善於把握辦學規律,能夠“把脈開方”,推動學校發展,又要善於掌握育人規律,能夠“觸動靈魂”,引領師生成長。
豔國同誌按照教育家要求辦學,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早年,他先後在華東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武漢大學求學,來江西工作前,他長期工作在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師承吳澤、陳旭麓、謝天佑、夏東元、王家範、夏振坤、章開沅、馮天瑜、嚴昌洪教授等一大批學術名家,為人處事深具“海派氣息”和“大家風範”,是一名善於思beplay中心钱包体育钱包究、善於解決問題的“雙肩挑”學者,他能夠很好地把工作崗位和學術研究結合起來。他具有的這些特質,為他研究師範教育、撬動師範院校改革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學緣基礎和工作基礎。回顧他在江西高等教育所經曆的十五年的職業生涯,他的專業能力和教育家情懷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麵:
一是精準人才培養規格,落實立德樹人有抓手。人才培養規格是落實國家教育方針的重要抓手。豔國同誌旗幟鮮明地提出:“人才培養規格是教育教學、人才培養的總標尺,是教育教學運行、教學改革發展的總向度,是檢驗辦學定位是否準確、人才培養模式是否有效可行、辦學特色是否鮮明、家校社互動是否良性的試金石,是區分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水平的分水嶺。”在科學理論指導下,他從南昌師範學院辦學實際出發,將學校人才培養規格定位為培養有科學精神、有人文情懷、有藝術品質、有過硬本領、能夠滿足地方需求的本科有用人才。其論述有情懷、有深度,展示出強勁的思想力量,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他不僅像一位擅長描繪藍圖的“工程師”,善於從宏觀視角考量辦學治校;還像一位耐心細致的“園藝師”,精心培育、用情引導學子成人成才。讀完豔國同誌在本科生開學典禮、畢業典禮、學生座談會、博士研究生開學儀式上的一係列講話、談話,我深受感動。他諄諄叮囑學生“要保持一種青春的朝氣,一種求知求真的湧動;要保持一種青春的清純,不要把社會陰暗角落的東西帶進教育。”他願意把有限的時間幫助最優秀的人,幫助學生向著太陽走,仰望北鬥星,成為學術天空最亮的那顆星。古人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我看,豔國的愛生之情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二是打好係列組合拳,促進高質量發展有實招。發展就是硬道理,發展成果就是“硬通貨”。為促進學校內涵式高質量發展,豔國同誌科學研判,重拳出擊,持續深化改革,打出“掛帥出征”“訂單培育”“領單建設”“掛單推進”“名家引領”“網格化管理”等係列組合拳。2021年,組合拳開始發功發力,2023年,它便見威見效。學校參與2022年省政府教學成果獎、第二十次省優秀社科成果獎、省科技獎評選,共有18項成果獲獎,其中,獲得省政府教學成果獎6項,含特等獎1項;獲得省第二十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8項,含一等獎2項;獲得省政府科技獎4項,含合作獲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項。取得這些亮眼成績,使學校進一步提前完成“十四五”時期設定的“三大獎”目標。這與同為江西省“十四五”新增碩士學位授予立項重點建設單位的兄弟高校相比,“三大獎”獲獎數量排名第一。這種發展速度、這種發展質量、這種發展成績令人稱道,鼓舞人心。可以說,他如果沒有過硬能力和深厚情懷,是不可能帶領師生取得這些驕人成績的。
三是提振本科師範教育,教育改革內涵有品質。明確比較優勢,發揮所長,精益求精,就能出特色,就能出質量。豔國同誌聚焦教師教育主責主業,圍繞“弘揚師範特色,辦人民滿意教育”新時代主題,從“師範教育究竟是個什麼範”這個辦好人民滿意教師教育的根本問題著眼,破題答問,總結提煉出教師教育“四色”辦學理念、師範生“四有”品質與“五師”職業素養、教師“五範”育人方式,科學確定學校人才培養規格,辦學實現“專業圍繞需求轉、教師圍繞育人轉、學生圍繞能力轉、質量圍繞時代轉”的重大變化。他把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師教育改革經驗,形成學校共識後固化下來,打響“四有亮四色,五師融五範”金色教師教育品牌,貢獻新時代教師教育的江西樣本。他的思維活躍度、理論涵養度、文化厚重度在打造金色教師教育品牌過程中展露無遺,體現他作為國家“萬人計劃”全國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和國家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的教育風采與文化活力。
四是重視教學督導隊伍,教育管理有文化品位。善於抓緊、抓好教育教學管理,是一位好校長的基本功。豔國同誌在江西師範大學分管了10年本科教育、5年研究生教育,在南昌師範學院親自指導3年本科教育教學,他對教育教學規律、教育管理規律有著深刻的實踐認識和理論思考,他是高等教育教學研究與管理領域的行家裏手。其中,重視並抓好督導工作隊伍,就是他善於抓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具體體現。他提出:“督導工作是教育教學過程閉環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起到教育教學監督、反饋、改進功能。”“很多人認為,督導工作隻是教育的一個外在監測係統,相當於高速公路上的巡路員、交通警察。我認為不隻是這樣的,它是內在、內生的,本身就需要有,而不是袖手旁觀或站在一旁指手畫腳的看客,而是評估方、認證方,是能夠起到建設作用的一股重要力量。”“如果我們尊重督導專家,重視督導隊伍,發揮督導隊伍和專家的經驗與作用,這個學校的教育教學即使不用行政的方式去管理運行,也一定是有趣的、有質量的、有文化品位的。”這些論述,可以說,它是懂行的人、有品位的人、有情懷的人的深度思考,體現了豔國同誌作為我國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專家、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專家的素養與水平。
五是推進家校社協同育人,全方位育人有合力。學生的成長成才寄托著學子的追求、家長的期待、家庭的希望、社會的需要、國家的未來,學校育人使命光榮、責任重大。豔國同誌深刻把握現代大學具有“開放性、協同性、社會性”的本質特征,從2011年開始深度謀劃,指導並參與在江西師範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等開展的以“家長委員會+”為基礎的家校社協同育人機製研究與探索,形成頗具特色的“三全七位”家校社協同育人機製,實現育人主體全員參與、育人周期全過程參與、育人成果全覆蓋惠及,使家長、家庭、社會與學校聯動配合,積極參與學校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教學質量、思政教育、學生管理、文化育人、社會實踐、創新創業七個方麵的育人事務;共同推進“七個一共識行動計劃”,形成“職責同在、責任共擔、家校共建、成果共享”的育人格局,有效打通育人“最後一公裏”。這一實踐探索榮獲江西省第十四屆、十五屆教學成果一等獎,獲得江西省委省政府領導肯定,得到兄弟高校和社會良好評價。值得一提的是,我在擔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期間,曾專門聽取江西師範大學關於家長委員會建設的工作彙報,並在彙報材料上予以肯定。在一定意義上說,我是他積極投身高等教育改革,促進江西師大特色發展的見證者、讚賞者、支持者。
三、情係育人育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興,則事業興。“國之需才,猶魚之需水,鳥之需林,人之需氣,草木之需土。得之則生,不得則死。”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單列為一個部分,集中進行論述和部署,充分凸顯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礎性、戰略性、引領性支撐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化人才發展體製機製改革,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賢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麵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由此可見,人才對於國家發展、民族複興來說,是多麼重要!
豔國同誌本身是全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佼佼者。他在我省“60後”哲學社會科學專家群體中算是數一數二的優秀學者。他對人才有深厚的感情。在領導崗位上,他高度重視人才工作,把人才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工作擺在辦學治校的首要位置,正如他在南昌師範學院建校70周年暨教師教育研討大會上強調的:“大學姓大,名學,有大學者方為大學,可以育人成材;高校姓高,名校,有才高八鬥的大先生,方能引領學子成長!”為此,在學校校慶之際,他親力親為,主持出版了十本一套的南昌師範學院七十周年校慶“學者文叢”,為每位學術名家出版一本論文集。對此,我深表讚同。我素來主張,辦一流大學要實現“五個一流”,即打造一流的師資、培養一流的學生、鑄就一流的質量、建設一流的設施、創新一流的管理。其中,“打造一流的師資”是重中之重。大學之所以有名,是因為教授有名;大學之所以為大,是因為有大師存在。一流的大學要有一流的師資,一流的老師要深情培養一流的學生。隻有抓住人才培養中的“教師”和“學生”這兩個最關鍵要素,育人過程才能生生不息,大學才能辦得有生命力、影響力、創新力。關於大學的定位是什麼,應該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些育人的根本問題,豔國同誌結合學校工作實際,進行深入思考。他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其中論述不乏真知灼見、連珠妙語。
針對大學功能定位的問題,豔國同誌指出,“高校是培養人才、積累文化、創新文化的地方”“培養一個人才,振興一個家庭,造福一方社會”。這些理念很好地融合了高校的基本職能,讀起來既有時代感,又有文化品位。針對大學應該培養什麼人這一問題,他說道,“學生的職責在於‘成人成才’,大學生的職責是在人格上做一個‘大寫的人’,在道德上做一個‘高尚的人’,在才幹上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在學校,我們要做勤奮好學、追求上進、有責任感的好學生,自律包容、理性平和,融通情理法理,堅決不做告密者,守護校園文化;在社會,我們要做遵紀守法、重德明理、有家國情懷的好青年,敬業樂群、愛崗奉獻,遵守公序良俗,守望幸福家園!”這些論述,洋溢著飽滿的正能量和正義感。針對怎樣培養人這一問題,他強調,“老師要甘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人梯,願做點燃黑暗世界的紅燭,照亮學生幽暗的思想,引領學生前進的航程,這才是老師該有的風範”。讀了這些話,我相信,讀者能夠被他厚重的師者情懷深深打動。針對為誰培養人這一問題,他認為,“人的誌向有千般萬種,而那些具有深厚家國情懷、高度社會責任感的誌向最為崇高”“大家要緊緊把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時代主題,始終圍繞2035年、2050年奮鬥目標,回應‘我拿什麼奉獻我的母校,我拿什麼回報我的父母,我拿什麼敬獻我的祖國’這些問題”。這些話,不僅立意高,而且接地氣,頗有催人疾蹄奮進的緊迫感和力量感!
歲月催人蒼老,學術使人常青。一個人如真心不老、情係學術,青春就會永不消逝。正如豔國同誌在寄語青年學生時所說的,“青春湧動無限活力,青春充滿無限希望,青春是改天換地的力量,青春是人類最可寶貴的品質”。我相信,作為“雙肩挑”學者,豔國同誌從高校主要領導崗位上退下來後,會有更多時間、更多精力聚焦專業研究,取得更多高質量成果。他也一定會保持一顆年輕的心,彰顯美好“青春品質”,湧動無限“青春力量”,繼續情係高等教育、情係大學改革發展,依然會用他敏銳的眼光、溫暖的筆觸,繼續思考和抒發對高等教育,特別是對師範教育改革發展的“獨得之見”“裨益之言”。
英國著名哲學家、數學家、曆史學家羅素曾說過,“個人的存在應像一條河流:起初為涓涓細流,在狹窄的河岸間流淌,接著洶湧奔騰,衝過礁岩,飛躍瀑布。隨後,河麵漸漸寬闊,河岸若隱若現,水流也越來越慢,最後渾然彙入大海,平靜得失去自我的存在。”在此,我祝願豔國做好“60後”規劃,像他自己所說的,“對於文科學者來說,60歲以後,是十分積極有為的階段”,繼續發揚優勢,既寫好“學術開新”的大文章,又續寫“教育報國”的新篇章,在“百川東入海”的“忘我”境界中,結出更為耀眼的學術人生成果!
本文引用格式參考:
朱虹. 好校長辦出好大學——為張豔國教授新著《本科師範教育改革發展研究》所作之序 [J]. 南昌師範學院學報,2024,45(1):1-5+41.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