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至21日,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暗房報告廳外熱鬧非凡,aai藝術與人工智能國際論壇2021在這裏舉行。學者、專家、藝術家、科學家和師生們彙聚在一起,線上線下與當今世界上藝術、設計、計算機科學、文化研究等多個領域最前沿的學者和創作者共同探討“人工智能藝術”這一未知領域,試圖在藝術、科技、倫理的交彙處,共同探討和構建當代人工智能藝術領域的知識網絡,探索人工智能藝術領域目前最受關注的話題。
論壇上,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藝術與人工智能實驗室正式成立,這是國內首個探索ai藝術領域的實驗室。三位發起人讓我們對這個新實驗室充滿期待,他們分別是:人工智能領域公認領導者、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教授Filippo Fabrocini,世界頂級算法設計專家、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教授Kostas Terzidis,獨立設計師、數字藝術家、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副教授張周捷。
作為數字藝術領域的先鋒代表,張周捷坦言,10年前遇見數字藝術成就了今天的自己,而未來10年的創造力源泉將來自人工智能藝術。他說:“在當下隨著NFT等收藏體係的完善,數字藝術正在迎來黃金十年,數字藝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用算法來創作作品的,包括我在內,但是還有一部分人開始使用更加智能的算法來創作,這就是人工智能藝術,未來會有更多的人參與從常規算法進入到智能算法。”但是,目前從數字藝術到人工智能藝術還存在兩個屏障。一個是技術屏障,一個是應用屏障,藝術與人工智能實驗室將彙聚眾多藝術家、科學家、理論專家一起來討論,如何讓更多的人突破技術屏障,參與智能算法藝術,同時共同探索其理論和表現形式。張周捷表示,藝術與人工智能實驗室未來將持續舉辦各種活動,各種思維碰撞,甚至線下的展覽,與智能藝術這個行業共同成長。
作為人工智能領域尤其是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倫理方麵的公認領導者,Filippo Fabrocini在設計創意學院講授《人工智能設計原理》課程,並擔任“可持續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他說:“技術可以是理論性的,所謂的可持續性人工智能,它應當是透明的、公平的人工智能,應該是為了人類的福祉而定義的。為了要更好表達這些,我們希望更好地解釋什麼才是人工智能,我對此的答案就像以前一樣,我們希望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工作可以變得更加豐富。”
Kostas Terzidis將人工智能上升到哲學層麵,認為“人工智能更像是一個哲學本體論存在的話題,更多的是關於我們的存在,我們是誰,在中國來做這件事情是非常棒的一個地點。我們有同濟這群最棒的同事,最棒的學校環境,我們不去做,誰來做呢,不在這做,去哪兒做呢?我相信這會掀起人工智能和藝術新的變革,也非常期待aai未來的發展。”
為什麼同濟大學要成立這樣一個實驗室?為什麼一個專注“設計”的學院會探索藝術與人工智能交叉的這樣一個領域?同濟大學副校長兼設計創意學院院長婁永琪教授是這個新實驗室成立背後的重要推動者,他在致辭中給出了答案:“我認為‘藝術’的價值在於啟蒙,而‘設計’的價值在於改變。”他表示,學院在2009年成立之初把名字從“同濟大學藝術設計係”改為“同濟大學設計創新(意)學院(College of Design and Innovation)”,刻意和藝術保持了距離,是因為那時候啟蒙已經完成,設計應該幹什麼已經很清楚了,如果還是一味地和藝術糾纏在一起,就如同在試圖喚醒一個裝睡的人。同濟把設計和創新綁在一起,就是為了從“驅動創新”中尋找設計新的動能。但12年後的今天,我們又反過來重新擁抱藝術,是因為在這個以人工智能和生命科學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時代,我們在用設計改變這個世界前,前所未有地需要新思考、新發現、新啟蒙,整個世界需要再一次被喚醒。這時候,又是藝術發揮作用的時候。“我特別支持學院的三位老師發起這個藝術與人工智能實驗室,就是希望通過它的建立,能吸引世界上更多的人一起開拓人工智能科學與技術、藝術、人文、哲學、商業多學科交叉的新設計疆域,包括審美、價值、原則、方法、工具、應用、場景、經濟和產業等,尤其希望在這個過程中,能繼續實現人、人性和人文的價值和尊嚴。”他說。
此次論壇由同濟大學主辦,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藝術與人工智能實驗室承辦,艾廠人工智能藝術中心合作推動呈現。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