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网页登录
beplay2网页登录
當世界並不是平的,全球及中國經濟趨勢如何?複旦大學經濟學教授袁誌剛核心觀點來了
2024-09-25 11:29
複旦大學
作者:

  “全球化進程中,起初人們相信世界是平的,主權國家意識被不斷淡化。但有一天,當文明與文化的衝突襲來,讓人們意識到世界並不是平的,由此從理想主義全球化,走向了逆全球化、現實主義全球化。於是,就有了‘全球化三元悖論’。”

  9月24日下午,在相輝堂北堂,全國教學名師、複旦大學經濟學教授、複旦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袁誌剛開講“強國之路”思政大課文科大類首場專題大課。

  以《全球經濟困境與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為題,袁誌剛把個人經曆和對中國與世界經濟的分析置於大時代背景下,將“道路與道理、專業與事業、大我與小我”的主題娓娓道來。

洞悉全球經濟格局

  “我一輩子走過來,最幸福的一件事情就是對中國和世界經濟的關心,所有支撐我學問最堅強的力量就是關心人類的命運。”

  當前的世界經濟格局是怎樣的?袁誌剛指出,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數字經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製造業和工業係統,推動其向自主化、智能化轉型。

  然而,數字經濟的繁榮背後也伴隨著挑戰。收入差距的擴大成為經濟社會麵臨的巨大難題,長期有效需求不足製約了經濟增長。新冠疫情之前歐美經濟體長期受困於需求不足,經濟低迷,日本則步入通貨緊縮時代,發達國家普遍麵臨低增長困境。中國作為製造業大國,其勞動力比較優勢在支撐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對全球勞動力市場產生深遠影響。

  疫情之後,全球經濟從“三低一高”,即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和高杠杆走向“三高一低”,即高通脹、高利率、高杠杆和低增長。“在全球產業鏈中,勞動與通脹的關係錯綜複雜,逆全球化與歐美戰爭等外部因素更加劇了通脹壓力。”麵對經濟增長乏力、收入差距、人口老齡化及內外需求不足等多重挑戰,各國紛紛探索應對策略。日本政府通過財政手段刺激需求,而中國的發展模式為全球經濟注入活力。

  麵對全球化趨勢,袁誌剛提出 “全球化三元悖論”來闡述。

  以美國為例,美國經濟曆程中經曆了互聯網泡沫破裂後的房地產泡沫興起,而中國則在房改後實現了消費與價格的雙重飛躍。在全球經濟及金融市場趨勢方麵,各國國債規模激增,疫情後經濟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美國通過加息控製通脹,但其貨幣政策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不容忽視。

  此外,全球化進程中的貨幣主權問題備受關注。中國堅持貨幣主權,與歐元區國家放棄貨幣主權形成鮮明對比,凸顯了全球化與貨幣主權之間的複雜關係。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地位雖穩固,但也麵臨諸多挑戰。如何形成貨幣共識,成為國際社會的共同課題。

宏觀經濟長期是增長 短期是波動

  “以前在虹口公園附近有一輛18路公交車,車站有專門的工人把最後上車的人往裏麵推,把車門關起來。今天,這樣的情況不會在出現在上海的馬路上。”

  袁誌剛說,“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經濟交出漂亮答卷。中國過去四十餘年的經濟增長奇跡,離不開人口紅利、紮實的基礎教育以及高效製度形成的共同推動。”

  人口優勢為經濟騰飛提供充足勞動力,基礎教育普及奠定人才基礎,而靈活且不斷完善的製度體係,是保障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高鐵、高速公路、橋梁及現代化機場的廣泛建設,不僅提升了國家基礎設施水平,也促進了區域間經濟交流與融合。

  技術進步與製度改革的雙輪驅動,是中國經濟不斷突破的關鍵。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和製度革新,實現從農業國向工業國、再到數字經濟大國的轉身。

  進入新時代,中國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麵臨著製度完善、城鄉差距、環境保護等多重挑戰。為此,中國提出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戰略目標,強調創新驅動、綠色發展,致力於構建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發展模式。麵對人口紅利減弱、勞動力流動新變化,中國正積極探索新的增長動力,通過優化市場技術選擇、提升農業勞動生產率、挖掘人口空間紅利等措施,推動經濟邁向更高質量的發展階段。

在不確定中前行

  在全球化背景下分析中國經濟趨勢時,袁誌剛用長期增長和短期波動模式圖來說明。圖表一側是經濟長周期供給麵,另一側是短期經濟波動需求麵。勞動要素供給、TFP增長率、資本形成構成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外需、投資、消費構成中國經濟短期波動。

  由此,袁誌剛提出中國經濟增長的三大挑戰——人口變動與勞動力流動、產業轉移與升級、外需和內需的不足。

  中國經濟正處於關鍵轉型期,從高速增長邁向高質量發展,這一過程不僅要求創新驅動和綠色發展,還麵臨著複雜的人口問題挑戰,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和勞動力結構的深刻變化,促使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勞動力流動、市民化進程以及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升等內容。

  與此同時,產業轉移與升級也成為中國經濟發展長期挑戰之一。有效利用人口空間紅利,成為促進經濟均衡發展的重要途徑。為此,應對經濟社會的多元化需求,製度改革與創新勢在必行。

  “在經濟發展的宏觀背景下,中美兩國在產業上呈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麵。”

  金融危機後,中國從依附於美日的技術體係,逐步成長為全球製造業的重要一極。“中國產業結構重構及其就業的變動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中的重頭戲。中國既要堅持現實主義全球化道路,又要加強自主創新,以應對外部壓力,在1到2的應用場景落地上實現發力,從現今格局來看,中國這種領先的趨勢已經初具成型。”

  技術進步尤其是人工智能的發展,將深刻改變社會生產結構和就業形態。作為學生,如何在浪潮中前行?

  “每個同學在未來要有所成就,成為各個行業的領袖,最重要的是關心人類的命運,任何學科首先需要回答的問題是:人類從哪裏走來?將走向哪裏去?”

  在圍繞問題做解答,為人類的未來找出路的同時,袁誌剛表示,青年學子如果能從自己的專業出發,推進這些問題的解答,“那就是理論創新”。

  “未來人力資本提升的空間在哪裏?人工智能時代,我們怎樣學習?學習什麼技能?如何做到人的全麵發展?什麼樣的人類活動是機器不可替代的?……”臨近下課,袁誌剛向同學們拋出一係列亟待解答的問題,“期待大家在大學對這些問題開展思考,在大問題上思考國家命運,同時也思考自己未來的人生規劃”。

用心傾聽解惑瞬間

  “您認為應該如何用馬克思的經濟理論理解現在虛擬經濟的發展?”2024級經濟學院經濟學類一班的曾子權結合我國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相關政策提問。

  袁誌剛回答:“對人類勞動、演化以及產業結構的變化都是從物質到精神、情感轉變。”從供給和需求兩個角度來分析,他表示在勞動生產率提高越快的的領域,勞動占比會迅速下降,由此出現了農業勞動力占比的下降,工業勞動力占比的下降,服務業勞動力占比的上升;從需求的角度看,物質生活豐富帶來的是人類對文化與精神追求的提升。他鼓勵同學繼續鑽研,“相信你慢慢學,會理解得越來越透徹。”

  2024級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社會科學試驗2班的謝慧愛提問,“當前中國應如何應對國際關係上的風險挑戰以服務產業升級?作為‘五大中心’的上海如何貢獻力量?”

  “麵對國際上‘小院高牆’式的技術打壓,中國首先應該做到技術上的自力更生,關鍵是實現自主創新的從0到1,這需要長期的謀劃和推進。”他鼓勵青年學子回歸學術,坐得住“冷板凳”,“這才是我們民族複興的根本”。

  “作為金融係的大一新生,我們應該學習什麼技能以更好地用人工智能促進金融高質量發展?”結合專業,國際金融學院金融學本科生班趙正文提問。

  袁誌剛表示,當下,中國擁有14億人的數字金融應用場景,這為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底氣。“我們可以像布局新能源汽車一樣,加快布局數字金融。這一過程中,亟需理解金融科技和金融理論應用場景的複合型人才,這也是大家要努力的方向。”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
複旦大學 2024-09-05 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