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网页登录
beplay2网页登录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發揮學科優勢幫助貧困村發展旅遊產業
2020-01-22 11:07
遼寧省教育廳
作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遼寧石油化工大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思想,緊緊把握“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的核心要義,找準貧困村需求與本校優勢的結合點,充分發揮智庫作用和專業特長,精心謀劃長遠,將經濟管理、藝術設計等學科專業群與幫扶村的特色旅遊產業鏈相對接,幫助貧困村確立了依托當地山水自然資源豐富、滿族曆史文化厚重的地域特色的優勢,製定旅遊發展規劃,挖掘人文曆史資源等,打造“紅河漂流第一村,薩滿文化第一寨”,促進了當地生態旅遊產業的轉型升級,使貧困村在記住鄉愁、留住綠水青山中發展壯大鄉村集體經濟,實現脫貧增收。學校連續6年被評為省扶貧工作先進單位,南天門村被農業部、國家旅遊局評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2017年以來,每年創收300多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勝地,摘下省級貧困村的帽子。

  一、項目的提出

  發展旅遊產業是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經濟轉型綠色發展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美麗宜居新農村、解決新時代主要矛盾的客觀需要,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貧困村由“輸血”向“造血”轉變的必然選擇。

  (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是“朝陽產業”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就是把自然、民族文化和農耕文化融入到傳統旅遊文化中,給遊客帶來回歸自然的感觸和原汁原味的原生態體驗。近年來,國內外蓬勃發展的休閑農業與鄉村觀光旅遊項目,不但促進了當地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促進了農民就業增收,而且在做強旅遊產業鏈的過程中,實現了築巢引鳳招商引資、推銷名優特產品、帶動農村二、三產業發展,促進了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和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隨著旅遊業與農村、農業的深度融合,成為促進資源高效用、滿足新興消費需求的“朝陽產業”。

  (二)發展鄉村旅遊符合國家政策和大眾需求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麵推進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到2020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全麵的小康社會不隻是經濟收入的提高,還在於全民在經濟收入提高的同時幸福生活、健康長壽。隨著中國城市化水平提高,老齡化加快,人們生活工作節奏加速,來自於社會、工作、生活的壓力劇增;人們對休閑減壓、生態環保、健康長壽的關注度不斷提高,對基於美麗田園生活下的生態養生類旅遊產品的需求越來越旺盛,迫切需要尋找一個環境優美、空氣清新、食材原生態、可以靜心養生的地方,放鬆身心感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情畫意田園生活。發展生態旅遊項目具有廣闊的前景。

  (三)貧困村和學校具備推進項目實施的條件和能力

  位於撫順市清原滿族自治縣大蘇河鄉的南天門村距離縣城18公裏,距鄉政府12公裏,交通便利。該村屬於典型的山區地貌,平均海拔四百米以上,氣候冬寒夏涼,年無霜期250天左右;群山圍繞、植被茂密、水資源豐富,坐擁紅河峽穀14公裏流域、水庫3座、林地3萬多畝,有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西接紅河峽穀漂流和沙河子滿族村寨,東鄰灣甸子鎮,距建設中的聚隆滑雪場15公裏,有明顯的區位優勢;具有開發鄉村旅遊的資源優勢。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始建於1950年,建校69年,學校已發展成為以石油石化為特色,工、理、經、管、文、法、教、藝等八大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特別是下屬的經濟管理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學科群,能夠為貧困村發展生態旅遊項目從規劃、設計、運營等提供強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二、具體做法

  扶貧的關鍵是讓貧困戶富裕實現“造血”功能,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學校在幫助鄉村製定《大蘇河鄉龍崗山生態旅遊規劃方案》《南天門村生態旅遊規劃方案》《南天門村女真部落改造規劃方案》的基礎上,提出了“一攬子”興鄉富農規劃,每年拿出40萬元作為專項扶貧資金,建立了推進項目落實溝通協調機製。同時,要求駐村工作隊把做好生態旅遊項目作為精準扶貧的重點,持續推進項目落實。

  (一)提出“一軸兩帶”發展規劃

  “一軸兩帶”就是立足大蘇河鄉和南天門村自然資源實際,基於美麗鄉村建設下的生態養生旅遊開發。一軸是指“紅河水係發展軸”,兩帶是指“南天門療養度假帶”和“沙河子休閑娛樂帶”。通過“紅河水係發展軸”鏈接“南天門休閑養生帶”和“沙河子度假娛樂帶”。通過“一軸兩帶”的格局,建設山水相依,功能均衡,分工明確,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新型一體化旅遊產業區,形成景區和鄉村共同發展的局麵。“一軸兩帶”的主題是“靜山、靜水、靜心;養生、養性、養德”,圍繞這一生態旅遊主題,學校規劃了具體景點和特色項目等,明確提出了打造“紅河漂流第一村、薩滿文化第一寨”的發展目標。

  (二)明確“四步走”發展戰略

  第一步,抓住優勢、突出特色的錯位發展戰略——尋找各個鄉村的特點及優勢、包括山水美景、種植景觀、村落建築、傳統特色村落美食、瓜果蔬菜及美食的生態養生,形成處處有特色、四季都精彩的格局。同時,按照不同層次的消費群體製定各個檔次的休閑生態養生產品。

  第二步,政策引導支持、市場運作的管理運營戰略——通過政府主導搭台、村民自願合作入股,招商引資運營。同時,不斷加大扶持力度,讓農業、旅遊業、生態養生產業共同協作,政府、企業、村落共同推進。

  第三步,資源整合、精品帶動的資源開發戰略——田園風光、曆史人文景觀、風景區整合開發,實現“生態旅遊+養身旅遊+鄉村旅遊→靜心養生+休閑娛樂”,通過知名資源的整合帶動開發係列產品。

  第四步,形象打造、全域推進市場開拓戰略——全域規劃推進,凸顯村落文化所表現出來的滿鄉特色和文化底蘊,保護村落質樸民風、保持田園休閑生活,將村落與鄰近知名旅遊資源打包構建、做到不衝突、不遮蔽、共發展,打造大蘇河鄉和南天門村生態養生旅遊與美麗鄉村共建新景象。

  (三)堅持多年統籌推進項目落地

  在學校和當地政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2014年以來,圍繞生態旅遊項目和規劃,先後投入和協調各方麵資金1000餘萬元,新建了村級組織陣地和1000平文化廣場,完成了道路硬化、路燈和護欄安裝、自來水管道改造、河道防護、屯裏組“美麗鄉村”建設、山洪溝治理和沿河觀光棧道等工程。成立了“清原渾河穀農業旅遊開發專業合作社”,引進了熙龍崗旅遊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等投資企業,建成了關東大院民俗點和“沈水生態養生公園”等項目,構建了合作社+公司的運行模式,以現金、資源等方式入股運營。2016至2017年,合作社+公司共投入300萬元,縣、鄉兩級財政共投入380萬元完善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2015年12月第一個項目“關東大院”正式營業。2016年購置皮筏320條,觀光車3台,竹筏10條,建設旅遊服務中心600平,改造餐飲住宿客房600平,修築景區道路3000米,並配套了其它服務設施,開始試漂流項目運營。2018年爭取到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獎補資金200萬元,進一步完善旅遊景區基礎設施建設;2018年獲得鄉政府120萬元“美麗鄉村”村屯改造建設專項資金。同時,學校派出藝術設計學院教授學者啟動“薩滿文化”挖掘和“女真部落”場館規劃建設。

  三、取得成效

  在上級有關部門、縣鄉村和學校的共同努力下,沙河子滿族風情村寨、南天門農家樂大院、沈水灣養生主題公園、女真部落……“一軸兩帶”生態旅遊的前期項目相繼建成並投入運營,取得了初步效益。定點幫扶鄉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勝地,定點扶貧村被農業部、國家旅遊局評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

  (一)主打項目投入運營吸引八方遊客

  2015年以來,依托南天門村水庫上遊灣多灘寬、叢林茂密的自然資源,沙河子休閑娛樂帶、南天門休閑度假相繼投入運營,主打適合學生和老年人休閑度假漂流的水上靜漂項目和滿族民俗特色表演項目,按照滿族風情布置遊客房間、開展滿族民俗活動等,將滿族餐飲習俗融入整個村落,並成功舉辦了兩屆冰雪節娛樂活動。年創收均在300萬元以上。如今的南天門,夏漂流、冬滑雪,住農家院、品農家菜,睡農家熱炕頭,看滿族民俗表演,坐馬拉爬犁、開雪地摩托、騎冰車等,吸引了大量遊客。

  (二)在建項目初具規模前景美好

  把人文曆史資源融入旅遊產業發展中,是特色旅遊的靈魂,也是讓遊客來了有啟迪、有感悟、有收獲的獨特體驗。據史料記載,1635年,皇太極廢除舊有族名“諸申”(女真),定族名為“滿洲”,滿族和女真同源。《晉書·肅慎傳》中有所記載“夏季巢居,冬季穴居”講的就是女真人的生活習慣。打造出與眾不同的具有女真村寨文化的大蘇河鄉“女真部落文化區”既是對這一曆史淵源的發掘再現,也是對已成為旅遊景點的新賓“赫圖阿拉城”的滿族文化的延伸,因為南天門相距新賓較近,通過赫圖阿拉城表現的“城堡式文化”與南天門村表現的女真“村寨文化”相映生輝,並且,村寨部落的女真文化在時間上會比城堡女真文化更久遠,更具有曆史意義。再加上南天門村因采石意外發現的天然“薩滿女神像”,把南天門村作為打造大蘇河鄉“女真部落文化區”示範村的“南天門女真部落”應運而生。學校派出藝術設計專業老師提煉設計,打造賓至如歸的原生態女真居民生活區,供遊客體驗居住。初具規模的“南天門女真部落”吸引了大量遊客,前景美好。

  (三)村民收入逐年提升,鄉財政收入大幅增長

  2018年南天門村共接待遊客30000人次,拉動增收300萬元,帶動就業60人,為農民工開支60萬元。通過旅遊產業帶動及分紅,為貧困戶增收5萬元。2018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36.5萬元。

  生態旅遊產業的興起和發展,富裕了村民的錢袋子,也使鄉財政收入大幅提升。在“十二五”末,全鄉地區生產總值實現6.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0.99億元,第二產業3.26億元,第三產業2.36億元。完成全鄉財政收入2897萬元,比“十一五”末增長252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01元,比“十一五”末增加67.9%。

  四、經驗啟示

  (一)變“輸血”為“造血”,貧困村實現可持續發展

  對於定點幫扶的貧困鄉村,多數單位的做法是給錢給物、臨時救濟。這種“輸血”式扶貧模式的優點是見效快,但最大的缺陷是無法徹底鏟除貧困根源,一旦停止經濟援助,貧困戶很快就會返貧。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的扶貧模式采用的是“造血”模式,即把生態旅遊開發和特色農產品產業結合起來作為“脫貧產業”和“富民產業”來抓,變單純“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每個貧困農戶都可以參與其中並受益,形成了幫助貧困家庭脫貧致富的長效機製。

  (二)變“被動”為“主動”,村民入股分紅嚐到甜頭

  過去我們搞扶貧開發,往往是政府部門指定項目,幹部指揮甚至強迫農民去幹,非但效果難如人意,部分農民還會誤認為扶貧就是政府部門的事,與自己無關。遼寧石油化工大學扶貧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扶貧過程中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不搞“拉郎配”,通過充分宣傳動員調動農民積極性,使得貧困農戶自覺自願參與特色農產品開發和生產過程當中來。村民的積極性有了,再通過村集體資源入股、個人承包田地入股、融資入股和合作社經營等方式,讓貧困戶在得到勞動力報酬的同時,享受到入股分紅、福利分紅等甜頭,自覺種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投身到生態旅遊項目中,由過去的被動扶貧,發展到貧困戶自覺自願地主動積極脫貧。

  (三)變“給錢”為“融資”,社會資本參與獲“共贏”

  “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自力更生、開發扶貧”是中國扶貧的特色。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和政府聯手“搭台”,在扶貧過程中恰當地借助社會資本搭建起生態旅遊開發與特色農產品生產項目相結合的平台,既解決了資金不足的問題,又解決了貧困戶就業的問題,還促進了當地特色農產品的外銷,增加了鄉政府的財政收入,實現了諸多關聯方的合作“共贏”。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