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网页登录
beplay2网页登录
南京農業大學聯姻式科技幫扶擦亮貴州麻江縣“金招牌”
2020-04-08 13:35
中國教育報
作者:
  在貴州麻江縣農業農村局一間辦公室,一幅對接幫扶“布局圖”分外打眼,這是“南農—麻江10+10”行動計劃對接幫扶地圖,南京農業大學10個學院精準對接麻江縣10個典型村,用金牌學科助力產業扶貧。相比2013年勾勒的3塊特色產業“陣地圖”,如今,南京農業大學科技扶貧的版圖已經越描越大。
  2月28日,教育部召開直屬係統扶貧工作推進視頻會議,南京農業大學隨即召開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2020年第一次工作會議,對脫貧攻堅決勝之年的各項工作再次進行周密部署。
  前不久,南京農業大學3位校領導帶隊,10個學院的專家教授、專業學位研究生一行近30人來到麻江,掛牌成立“鄉村振興研究生工作站”,將精準扶貧與人才培養等工作深度對接。
  鋅硒米“逆勢”創豐產
  “科技太重要了!沒有科技支撐隻能‘看天吃飯’。”見到南京農業大學專家一行,36歲的賢昌鎮高梘村種植大戶趙祥榕激動地說。
  5年前,在江蘇打工的趙祥榕,見高端大米能賣到上百元一斤,想起家鄉麻江被譽為“中國鋅硒米之鄉”的田荒著,他不甘心。
  趙祥榕辭去城裏的工作返鄉種田,一開始種植本地秈稻,2017年種植麵積擴大到了300畝,剛嚐到點甜頭的他,卻遇上了旱災和病蟲害,前兩年掙的錢全賠了進去。
  這一年,他結識了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李剛華,開始引種40畝由南農大自主培育的粳稻品種“寧粳8號”。南方人的口糧以秈稻為主,但趙祥榕有創新的膽量,“李剛華是‘豐產教授’,在雲南、江蘇都創下過高產紀錄,跟著他種,我不愁虧”。
  2018年,老天爺又和這位年輕的種植大戶“較上了勁”。6月,麻江縣遭遇60多年來罕見的特大洪災,全縣直接經濟損失約2.78億元。趙祥榕的地是沿河的梯田,他跑去一看,心都涼了。
  “水都漫到第五層了,原本綠油油的苗,被洪水衝得根都露出來了,望過去黃黃的一片。”趙祥榕立即和李剛華通了電話,“估計全完了。”
  讓趙祥榕沒想到的是,在周圍交通幾近癱瘓的情況下,李剛華竟然第二天就“趕”到了田埂上。
  “寧粳”種植田分布在細長的河穀梯田,平時就很難走,這次洪災,不少田埂都被水衝沒了,李剛華探著身子,將每塊田看了個遍。據趙祥榕回憶,當時李剛華全身都浸透了水。
  “問題不大!根子還在,補充養分就行。”李剛華發現,強降雨引發的山洪隻是衝刷了梯田,並沒有蓄積起來,苗子還是活的,現場他就開始計劃排水後的管理方案,測算施肥量。
  周圍農戶見狀趕緊勸趙祥榕:“不能補肥啊,現在已經6月底了,稻子不需要那麼多養分,肥過足,稻穀結實率就不高了,光長稻草了。”
  趙祥榕覺得李剛華是他的“定心丸”,他一五一十地按照李剛華測算的量,立即補施肥。
  當年10月,意想不到的“反轉”出現了,趙祥榕的地一經測產,竟然創下了黔東南州的曆史紀錄:平均畝產666.1公斤。
  “梯田麵積小,我們用小收割機,轉一圈就能裝滿兩個蛇皮袋,比本地秈稻重得多。”趙祥榕說著不禁咧開嘴笑了,“農技站帶來的是電子秤,剛上秤還以為秤壞了,一袋比平常多出20斤,後來換傳統的杆秤再稱,確定沒錯。”
  “連續5個月、每月一次的麻江行沒有白跑。”李剛華告訴記者,在貴州,趙祥榕的田是第一個試種粳稻的基地,這一次“過山車式”的豐產經曆創下了“北粳南引”的成功案例。
  李剛華說,高產是一方麵,優質綠色功能更為突出,經檢測,稻米的鎘砷含量均低於國標值,鋅和硒是常規稻的3倍。
  麻江縣供銷社黨組書記、主任李慶鬆告訴記者,2019年供銷社收購“寧粳8號”銷往江浙滬一帶,銷售價10元一斤,比常規稻每斤多出8塊多,帶動周邊33戶貧困戶,每戶年均增收3500元。2019年4月,麻江縣稻米產業聯盟正式成立,作為聯盟長,趙祥榕和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41個聯盟成員一起,大麵積推廣種植優質鋅硒米。
  老牌紅蒜再現“新紅火”
  麻江是有名的紅蒜之鄉,紅蒜一直以來都是當地百姓引以為豪的招牌。但2008年的一場病害,導致紅蒜種植麵積從10萬畝銳減至不足3000畝,蒜頭產量低、品質差,收的還不如播的多,“招牌”變成了麻江的“心病”。
  2016年,南農大蔬菜專家吳震教授為當地找出了“病根”——蒜農們分散種植,大、中、小蒜種混種,一季成熟後,個頭大、品相好的大蒜被賣出,留下了品相不好的蒜做種,導致紅蒜個頭越來越小、品相越種越差,病蟲害越來越多。此外,貯藏方式粗放,五六月份收上來的蒜,很快就受潮發黴,到了冬天無蒜可吃。
  “先分級播種,同時給蒜種提純複壯、脫毒,搞一塊示範基地,讓農戶們對比後看得見成效。”吳震給麻江紅蒜開出治病“藥方”。
  2017年5月初,正值蒜苗抽薹,賢昌鎮鹽山村紅蒜提純複壯與良種繁育試驗示範基地裏,農業局蔬菜站站長周世洋帶著農戶們在忙活,“同樣忙活一年,蒜的長勢與去年比大不一樣”!雖然還未分瓣兒,但現代種植技術孕育的紅蒜,讓農戶們看到了好苗頭。在蒜田裏,吳震拔出了幾棵蒜和蒜農們比畫了起來:“這是蒜薹上長出來的株蒜,不帶病毒,通過它來繁殖,可以脫毒和提純複壯。”
  通過多次實地考察,吳震發現當地很多紅蒜田隻見草不見蒜,草比蒜多,決定嚐試用覆蓋地膜的方式來代替除草。
  3年多來,吳震和當地農業部門的技術骨幹一起,手把手地帶著農民幹,黑色、白色、稻草等多個種類的地膜都嚐試過,最終發現,黑色地膜最適合當地的環境氣候。
  周世洋告訴記者,以前地裏都要除草,一畝地除草要15個工,現在不僅用工省了,還綠色環保。當地農技人員還發明了膜上人工打孔器,一次能打40多個孔,蒜苗按照固定好的間隙,插播到小孔裏,保溫保濕、防病害。
  兩年前,周世洋還擔心株蒜繁殖周期長,怕農戶們等不及,如今產量增加了30%,農戶們一個個搶著要種。
  麻江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羅亨雄介紹,2019年,麻江縣紅蒜的種植麵積已經“回升”至5860畝,平均畝產從700多斤提高到1600多斤,高的達到2000斤,新的一年栽培技術將推廣到麻江縣7個鄉鎮。
  根據積累的推廣經驗,吳震提出了簡單易懂的30字技術方案,編發成冊,發給農戶,同時製定了詳細的技術規程,做成展示牌,立在每塊試驗田間。
  “5月看長勢,6月看產量,7月看增值。”麵對“紅蒜之鄉”的寄托,吳震希望在提高產量、提升產值的同時,借助學校和當地資源,帶著種植大戶一同定製保鮮儲運和品牌包裝方案,增加紅蒜的附加值。
  據掛職麻江縣副縣長的南京農業大學社會合作處副處長李玉清介紹,南農大目前製定了“六個一”的高質量產業幫扶標準,即通過組建一支專家團隊、建立一個示範基地、豎立一塊展示標牌、編製一份技術手冊、共建一個產業聯盟、推廣一個服務平台的方式,通過李剛華、吳震這樣一批圍著農民轉、帶著農民幹的“泥腿子”教授,以點帶麵,帶動麻江全縣扶貧產業發展提質。
  “金菊花”造就“金銀穀”
  “大田栽秧行對行,我在田壩栽花秧,感謝書記來指導,九月菊花滿壩香。”這是賢昌鎮高梘村村民易芙蓉為南京農業大學駐村第一書記編唱的山歌。60多歲的她,如今扛起鋤頭在自家門口種菊花,月收入2400多元。
  “南農大扶貧的含金量高。”麻江縣委書記王鎮義介紹,“這些年來,南農大師生用心、用力、用情,他們在田間地頭的身影,我們麻江幹部群眾都看在眼裏、記在心中。”
  2019年11月,江南賞菊正當時,但在雲貴高原,則到了為來年的栽培提前準備的季節。南農大菊花團隊王海濱副教授一忙完南京的菊花布展,就馬不停蹄地趕往麻江,和他一起搭上這趟飛機的,是團隊培育的菊花新品種。
  王海濱告訴記者:“我們準備將這幾個品種在當地試種,一是看長勢,二是盡可能地延長花期,延長觀賞時間。”
  2016年,42個品種的菊花種苗,從長江三角洲的平原來到了雲貴高原的梯田,第一批3萬多棵全部存活。
  這些菊花種苗來頭不小。它們來自世界最大的菊花種質基因庫——南京農業大學湖熟菊花基地。學校菊花育種團隊從1944年開始從事菊花品種收集、保存等工作,基地保存了5000多份菊花資源、3000多個品種,其中300多個新品種是學校自主培育的。
  “之前我們還怕種不出來,沒想到,現在菊花地裏幹活的農民不僅靠這脫了貧,還搖身一變成了產業工人!”據麻江縣花之韻花卉產業有限公司經理韓遠軍介紹,2017年4月,位於宣威鎮卡烏村的藥穀江村菊花產業規劃園啟動建設,400個菊花品種、498畝的菊園規模,土地流轉了385戶,其中80戶是當地貧困戶,不僅每家每戶拿到了每畝1200元的流轉補貼,而且在自家門口就能務工,從最初的除草、種植,到參與育苗等核心技術,好多變成了菊花種植能手。
  自2017年菊花園開園以來,“貴州麻江品菊季”累計吸引遊客超過100萬人次,帶動旅遊綜合收入1億多元。這一場美麗的菊花“旅行”,不僅通過景村聯動帶動農戶分享紅利,還激活了農家庭院經濟和傳統農業消費的“提檔升級”。品菊季期間,柑橘、花生、小米、黨參等當地農產品都在景區外的脫貧集市上找到了不錯的銷路,雲貴川一帶的遊客慕名而來,也帶火了農家樂。
  除了通過菊花園模式催生千姿百態“花經濟”,南京農業大學同時深耕產業扶貧“花文章”。2017年,團隊將多個食用菊品種引進麻江,龍山鎮大塘村種植大戶文培國原來是種植烤煙的,2018年試種了7畝金絲皇菊,銷量很好,2019年他把自己的12畝地全都種上了菊花。
  2019年,麻江縣食用菊種植規模達到1030畝,各村合作社建起了5個加工廠,賞菊季一過,141台烘幹設備全速運轉,一盒盒包裝好的金絲皇菊“運”出深山。
  種植一片菊花,發展一個產業,連接一批農戶,富裕一方百姓。如今的南農大“金”菊一頭搭起扶貧橋,結出富民果;一頭連接起二、三產業,延長了產業鏈。
  在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丁豔鋒看來,高校的科研工作要為社會服務做好科技背書,不僅要幫農戶摘掉“窮帽子”,還要想方設法地配足“富方子”;在為貧困地區把好脈、當好醫的同時,也要為產業安上“引擎”、延伸“鏈條”。
  南京農業大學社會合作處處長陳巍介紹,截至目前,南農大已直接服務與帶動農戶4997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459人,幫扶產業擴展到11個,引進展示新品種700餘個,培訓技能人才2000多人次,共建鋅硒米、農村電商、家禽和草莓4個產業聯盟,輻射農業生產麵積10萬畝。2017—2019年連續3年入選教育部直屬高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十大典型項目。2019年4月,麻江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
  3月26日,南京農業大學再次向麻江縣河山村捐贈黨費20萬元,用於進一步發展河山村黨建扶貧、產業扶貧等各項工作。
  “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幫扶。”南京農業大學黨委書記陳利根表示,麵對新時期扶貧工作的新形勢、新變化、新要求,南京農業大學將以黨建為引領,充分發揮村支書、村主任們的“頭雁”作用,催生扶貧內生動力;通過“南農—麻江10+10”行動計劃、“鄉村振興研究生工作站”、專家教授社會服務工作量支持等長效機製,常態化蹲點幫扶,把脈實際問題,把論文寫在麻江大地上。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