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學生欺淩現象時有發生並引起社會普遍關注。1月19日,教育部網站發布《關於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3423號(教育類360號)提案答複的函》(以下簡稱《答複》),對《關於大力防治校園霸淩及學生欺淩的提案》進行答複。
據教育部介紹,為有效遏製此類事件發生,教育部積極會同有關部門出台了一係列學生欺淩防治政策文件,組織開展學生欺淩專項治理。
2016年4月,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關於開展校園欺淩專項治理的通知》(國教督辦函〔2016〕22號),對各地各校(含中職學校、民辦學校)開展為期九個月的學生欺淩專項治理;同年11月,印發《教育部等九部門關於防治beplay体育手机生欺淩和暴力的指導意見》(教基一〔2016〕6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對積極預防處置學生欺淩和暴力事件提出了宏觀性、原則性的指導意見。
2017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加強beplay体育手机幼兒園安全風險防控體係建設的意見》(國辦發〔2017〕35號),明確將構建防控欺淩和暴力行為有效機製納入學校安全風險防控的整體範疇;同年12月,教育部聯合公安部等十一部門印發《加強beplay体育手机生欺淩綜合治理方案》(教督〔2017〕10號,以下簡稱《方案》),明確了學生欺淩的判定標準、預防措施、處置程序、懲戒措施、各部門和學校具體職責分工等,建立了培訓、考評、問責處理、依法治理等長效機製。
2018年4月,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關於開展beplay体育手机生欺淩防治落實年行動的通知》(國教督辦函〔2018〕28號),要求各地各校明確學生欺淩防治工作機構、辦公電話和實施方案,細化實施學生欺淩防治各項措施。
《答複》稱,規範性政策文件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遏製了學生欺淩事件的發生。下一步,教育部將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麵推動落實:
關於加強立法建設的建議。近年來,國家先後印發了《指導意見》《方案》等一係列政策製度,正在加強法治建設。下一步,教育部將積極配合全國人大開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訂工作,推動從法律層麵建立校園欺淩防控機製。目前,學生欺淩防治相關內容已納入這兩部法律修訂草案之中。
關於加強校園外圍管控的建議。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采取了一係列政策措施,加強校園周邊綜合治理。《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各級綜治部門要加大群防群治工作力度,實現人防物防技防在基層綜治中心的深度融合,動員社會各方麵力量做好校園周邊地區安全防範工作;加強校園及周邊地區社會治安防控體係建設,推進校園及周邊地區公共安全視頻監控係統全覆蓋,實現對青少年違法犯罪活動的預測預警、實時監控、軌跡追蹤及動態管控;公安機關要在治安情況複雜、問題較多的學校周邊設置警務室或治安崗亭,密切與學校的溝通協作,積極配合學校排查發現學生欺淩和暴力隱患苗頭,並及時預防處置。目前,beplay体育手机校已經建立學校安保組織體係,加強校園及周邊安全管理,與公安部門也建立了信息共享和聯勤聯動工作機製。下一步,教育部將會同有關部門繼續加強校園及周邊地區治安環境綜合治理,切實為保護未成年人平安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社會環境。
關於要從國家層麵建立完整的青少年保護體係的建議。下一步,將結合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會同有關部門針對問題學生、留守兒童、流浪未成年人、青少年犯罪與預防等問題,積極研究製定更加完善的未成年人保護政策,健全矯治幹預措施和相應的司法程序,建立學校、家庭、社會相互協調的教育保護體係。
關於學校等相關部門采取多種措施的建議。目前加強家校共育、明確處置措施、建立回訪追蹤製度、強化宣傳教育等建議舉措已經在《指導意見》《方案》等相關政策文件和具體工作中予以明確並嚴格執行。下一步,教育部將會同有關部門著力在健全監護人約談機製、明確校園欺淩事件分級等方麵下功夫,不斷完善防範校園欺淩的製度舉措,有效預防學生欺淩事件的發生。
關於提高家庭監護及家長對子女教育責任的建議。相關部門已采取了一些舉措,不斷強化家長對未成年人的監管和教育責任。《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落實監護人責任追究製度,未成年學生對他人的人身和財產造成損害的,依法追究其監護人的法律責任。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相關部門已采取多種有效措施,麵向家長和學生開展普法宣傳、教育培訓等,指導家長和學生科學應對校園欺淩事件,加強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和指導。下一步,教育部將會同有關部門繼續加強家庭教育,引導家長增強法治意識,不斷強化對未成年人的監管和教育責任。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