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東北大學校長趙繼在2019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上所做的“中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若幹問題”主題報告中提出,實現高質量發展是辦人民滿意教育的關鍵。
東北大學校長趙繼 beplay2网页登录徐明磊/攝
他提到,當前我們正麵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到來,以智能、綠色、泛在為特征的群體性技術革命正在引發國際產業競爭格局的調整。因此,高等教育也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的主題,中國如此,世界也如此。
他認為,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特別關注以下問題:多樣發展、創新發展、開放發展、集群發展、智能發展。
一、需要關注多樣發展
人的能力的多樣性、需求的多樣性、發展的多樣性,決定了對多樣化教育的需求。世界在變,教育也在變,新的教育形式不斷產生,我們也需要多樣化的高等教育形式來應對世界的變化、科技的變化、產業的變化和需求的變化。
2018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到了48.1%,即將進入普及化階段,而多樣化正是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的最基本特征。
當前,百姓子女上大學的需求在中國已經基本上得到了滿足,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想上好大學的需求和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要解決這個矛盾,我們不能僅僅靠“985”“211”學校的擴充,還要以多樣化的發展模式和多元特色的優質教育資源來滿足百姓的需求,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中國高等教育結構應當從“金字塔”轉向“五指山”。在未來,中國不僅需要研究型大學、綜合性大學、技術創新型大學、文理學院、專業學院等各類傳統意義上的大學,也需要跨越國界的世界大學、合作大學、無校園大學、網絡延伸大學、袖珍大學等新形態的大學。
中國未來的高等教育發展要更加聚焦中心、關注多樣、適應普及、鼓勵特色,構建多樣化的高等教育體係和配套的評價體係。其中,評價體係和資源獲取機製是關鍵,大學發展不能被商業機構的排行榜過分引導,要堅持自己的特色和多樣化發展。隻有多樣化才會產生特色,多樣化的高等教育結構才能真正實現高質量的發展。
二、需要關注創新發展
在變革的時代,如果不主動求變就會被淘汰,教育也如此。截止2019年,世界上將有140多萬新的機器人被投入使用,其中三分之二的機器人在汽車、電器/電子行業及冶金業和機械製造業中“就業”。在服務業領域,同樣有一些職業將麵臨著被“淘汰”的局麵。
技術進步給高等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高等教育也應為學生們提供對未來工作性質持續變革的適應能力。世界銀行2019年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雖然全球範圍內就業總量還在上升,但這種上升是以開拓新的就業崗位形式來拉動的。
可以肯定地說,再過十年乃至二十年,現在我們所能看到或不能預見到的一些領域,將會出現以目前的認知、定義和概念所不能覆蓋的新產業、新科技領域。在那時,各崗位上的領軍人物和骨幹就是現在的在校生。問題是,我們準備好了嗎?
出現一個新領域辦一個新專業,出現一個新的技術崗位創建一個新的學科,對於普通崗位來說,這是一種支撐發展的途徑,但是,引領性人才的培養靠這個模式是不夠的,必須通過全新的變革提供引領未來新經濟發展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養方式。
我們需要以先進的教育思想引領大學教育持續改革,推動知識體係、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創新,構建更加開放和創新的人才培養體係,培養學生的創新力、適應力和就業力。
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主動適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的需求,推動理念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和製度創新,從而推動高等教育變革由量變到質變,並引領新一代產業革命。當下,中國教育部推動的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就是主動麵向未來、推動高等教育變革創新的重要舉措。
三、需要關注開放發展
開放是世界教育的主題。中國高等教育應當主動融入世界,加速教育和研究等領域的合作進程,積極參加國際標準和國際規則的製定,在“國際實質等效”認證、質量保障與評價等方麵,加強與世界高等教育組織和機構的交流合作。
高校的開放應打開學校邊界、學科邊界、知識邊界、學習邊界和課堂邊界,推進學科交叉和深度融合,以開放的眼光和姿態,在國際開放合作、產學研融通、協同創新和學科交叉中,實質性地推動知識體係創新和開放協同育人。現在某些歐洲國家以全新理念引領創建“新概念”大學,采用的新人才培養模式,完全打破傳統的專業模式,以學科交叉的方式構建新的培養體係,值得關注和借鑒。
隨著科技的發展,學科之間的交叉越來越密切,工程教育與人文社科領域的合作也越來越多。以工業人造物為例,核心是技術的,取向是人文的,表達是藝術的,比如手機、汽車、機器人等等,因此,應更加關注在學科交叉氛圍中培養創新人才。
國際開放、產業開放(產學研融合)、學科開放(學科交叉)、教學形式開放(翻轉課堂等)、教學資源開放(多種教材形式)、課程開放(課程共享)、實驗室開放、管理開放(更多選擇),這些都是高等教育值得關注的開放模式。
四、需要關注集群發展
高等教育集群發展是國際上的一般規律。20世紀以來,高等教育集群發展成為發達國家建設世界創新中心和實現區域騰飛的重要途徑,高等教育也成為了區域經濟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的關鍵推動力和重要策源地,如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東京灣區和我們正在建設中的粵港澳大灣區。
高等教育需要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積極推進與國家主體功能區高度匹配的高等教育集群發展,與經濟帶、城市群、產業鏈的布局緊密結合,契合和服務國家區域經濟與社會布局。
高等教育布局要與國家功能區規劃高度耦合,探索構建與國家主體功能區發展規劃相適應的高等教育區域發展模式,特別是長三角、珠三角、長江經濟帶、京津冀、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高等教育發展要服從主體功能區基礎性、協同性、約束性規劃,科學定位,互動融合,主動彙聚各方資源,增強“造血”功能,提升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度、支撐性和引領力。換句話說,高水平、高質量的高等教育發展和區域發展是同向同行的關係。
高等教育集群發展要暢通創新鏈和優化結構布局。一是要打造和引領符合區域發展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移轉化-產業開發”創新鏈條,將大學的知識優勢轉化為區域內產業優勢。二是要實現區域內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特點的高等教育資源的整合,在解決區域內高等教育資源結構性矛盾的同時,實現區域高等教育的協同發展。
五、需要關注智能發展
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乃至未來更高級的智能機器人的發展,將會被廣泛應用於教育領域。如今中國誕生了很多教育公司,但大多以傳授知識的普通教育和培訓機構為主,高等教育涉及不多。未來智能發展是否能夠真正激發教育革命,這還要看能否在根本上轉換教與學的關係。
高等教育的智能發展是要幫助學生全麵培養潛能。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教師和校園的作用仍然十分重要。教師通過與學生的互動、聯動乃至靈動,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意識、批判精神、價值取向、工程倫理等方麵,是目前機器智能難以替代的。一名好的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引領者、組織者、鼓勵者和合作者。
教與學的關係發生根本性變化,才是教育革命到來的主要標誌,智能發展要使教師更專注於教學。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高校可以利用從學生中獲取的海量信息,整合學校資源,為教和學的變革及其關係的轉變提供新空間,特別是提供研習、探究、討論和創新的開放式體驗空間。從這個意義上,我不讚同未來大學物理校園“消失論”的觀點,大學的發展形式會在人工智能、信息化基礎上產生新形態、新空間、新平台,但關鍵不僅僅限於傳授知識和技能,而在於培養“全人”,在於開發人的“潛能”。
信息技術要成為高等教育變革的“助推器”,成為推動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突破口。高校要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促進教育目標從知識傳授轉變為知識創新,促進教學主體從教師轉變為學生,促進教學方法從單向灌輸轉變為雙向互動,促進培養模式從“批量生產”轉變為“個性定製”,促進教學場所從相對封閉轉變為更加開放多元。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