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一年將逝,博雅雲課堂接續往年思路,再次邀請九位老師,聯係自己在2018年的閱讀,推薦他們的“年度之書”。
事實上,進了十二月,各種書單一份接著一份,令人眼花繚亂以致選擇困難——書單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很顯然,我們不希望它成為枯燥的信息彙總,就是書名、作者與出版社打個包,我們更加在乎的是這幾位老師作為讀者的視野、品位,還有趣味,由此,給博雅雲課堂的朋友一個參照,一點借鑒,哪怕,隻是一次回響。
到底有沒有?到底能不能?諸位,請吧——
陳崢薦書
1、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
美君是龍應台的母親,龍應台65歲那年生日,購買了第一張老年人半價車票,辭去一切事務,回到鄉下陪伴92歲的母親美君。可是母親已失智,不認識她。她陪伴著母親,呼喚她,稱她為“女朋友”,寫信給她,追憶她們之間過去未曾開口,卻已經來不及開口的情話。美君尚端坐人間,而神誌已飛往不可追尋的陌生領域。龍應台寫的豈止是母親與她之間蘊含了沉重記憶和情感的沉默,也寫了自己和兩個兒子之間的溝通與隔閡,更是寫出了許多年代許多人之間,無法訴諸語言的沉默記憶。
我先是看了“一條”視頻裏關於龍應台回鄉間陪伴母親生活、寫作的采訪,再買了這本書來看。視頻拍得很溫馨,寬敞明亮的頂樓書房,母親美君坐在沙發上,龍應台麵對著她寫作,時常過去給她喂水,說幾句話——得不到回應的問話,將母親推到陽台去看種滿的花草瓜果……視頻看了不下十遍,特別期待看到全書。
然而沒想到,書買來後,讀起來卻很是艱難,一次隻得翻看幾頁,文字中那麼深遠的記憶和痛楚讓我承載不起,歇幾天,再看幾頁,至今還沒有看完,尤其每次翻到有一頁,就難過得看不下去。那是一頁照片,戰爭過後,一個十來歲的男孩,一臉堅毅隱忍地直立著,五個手指用力並攏扣在大腿一側,背著自己去世的弟弟等待火化。算來這孩子若活到現在,該八十來歲了吧。那是所有承載了曆史動蕩的人們的神情,極深、極痛、極忍耐。因而,也極沉默。龍應台在香港書展上演講,呼籲記錄口述曆史,讓曆史不再是史學家筆下的一副模樣。我想到聽我的母親聊起她的經曆,小時候的火燒木棚房,青年時代上山下鄉,中年的奔波,以及老年的固執……如果能將她所述說的一切都記下來,從一滴水珠中亦能折射出整個時代。
2、納博科夫作品係列
那段時間因為白天生活的忙碌和噪雜,比如一下午改完所有的作文本,大腦累得抽筋同時連帶思維都成了作文腔。我在深夜臨睡前特別渴望讀一些與白天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文字,從語言敘述方式到文字建構的時空,都是完全不一樣的思維,給自己洗洗腦。我看中了納博科夫的這兩套書,封麵設計就特別好看,簡潔明快。
果然是適合睡前讀,將自己抽離眼前的世界,跟著他進入一個文字與意象縱橫交錯的搭建起來的故事中。詭異、洞察、出人意料。有一個朋友是這麼評價的:“偉大作家之間都相互跨時空‘竊聽’:在完全隔絕中他們的作品會呈現某種相似性。納博科夫承認《斬首之邀》與卡夫卡的《城堡》、《庶出的標誌》與博爾赫斯《圓形廢墟》相似。這本短篇集上冊,《純屬偶然的事情》與馬爾克斯的《八月驚魂》、《報複》與博爾赫斯的《愛瑪•聰茲》相似。”
那麼,我還想補充,納博科夫的《文學講稿》與唐諾的《重讀》相似:一切的閱讀,都是重讀。(唐諾會覺得不勝榮幸嗎?)
這些相似的靈魂呀!
3、2001太空漫遊
這一本“古老”的科幻書,創作於1964年,每一本的續集都是往前推移的時間,我手中的是《2001》,而我學生手中在閱讀的有《2010》《2061》《3001》。時間不斷往後推延的係列作品,證明此書具有一種魔力:可以穿越時空存在,從科技剛開始萌芽的年代成書,到預言科技終極呈現的模樣。我相信作者克拉克關於人類未來家園的預言,那可能真的是宇宙文明最高級的存在方式。
讀完這本書,還可以去找來郝明義關於本書翻譯的文章來讀,收錄於《一隻牡羊的金剛經筆記》,也許“當科學到達頂峰的時候,發現宗教已在此等待。”是有點道理的呢。
4、寫給孩子的名人傳
讀了鄒凡凡的“名人傳係列”中的《莫奈》,太喜歡了。以往向孩子們介紹藝術的書,要麼作品高雅得居高臨下,要麼作者自己高端得孤芳自賞,而鄒凡凡的藝術家係列,幽默、有料,調侃自己也調侃畫家,印象派的來龍去脈在行雲流水、輕鬆愉快的敘述中講得一清二楚。同時還非常欣賞這本書的插圖,並不是簡單地再現文字,而是做到圖畫書級別插圖:既扣上文字內容,又有漫畫式的延展。圖文風格合作得相當巧妙。我喜歡這樣有趣又有才華還不端架子的作者,順便透露,她還是超級學霸,現在長居國外,貌美有二娃,隻可垂涎不可妄想焉。
5、諾德曼三書
閱讀諾德曼的這三本“巨著”,每本都做了讀書筆記,深入讀完這三本,可以算是這兩年來個人閱讀大事件了。因為翻譯的問題,的確挺難啃的,但是啃下來頗有樂趣。同時因為共同閱讀諾德曼而相聚於讀書群“瘋讀群”,有一群讀書人互相溫暖,也是閱讀諾德曼帶來的收獲。
閱讀諾德曼作品的意義在於突破思維,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兒童文學作品。讀進去了,就有一種思維衝浪的快感,踩著兒童文學作品的小船,在文學、繪畫、舞台、電影、人類學等各學科貫通的思維海浪上踏浪前行。
正像諾德曼所說的那樣,無知並不可貴,真正的成熟是認識世界的複雜,從而得到思考的自由。兒童與成人一樣有共同討論、思考的權利,作為成人,要邀請兒童進入不斷質疑、思索的世界中。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包含了所有的人性,正適合成人與兒童共讀討論。
冷玉斌薦書
1、古典學術講要(修訂版)
又一次沉浸其中而不知返。馬克思說:“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像夢魘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 張文江先生直麵這些糾纏著活人頭腦的先輩們的傳統,選擇比較淺易的古代經典篇目,字字句句進行講析,試著清理它們的源流演變,並探討它們和現實生活的聯係,從更大的背景來說,也是在尋求中華學術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
2、沈從文的前半生:1902-1948
張新穎先生繼《沈從文的後半生》,再續前緣,完成本不打算寫的《沈從文的前半生》,雙書合璧,終得圓滿。沈從文先生認為,一個人要認識自己,就需要沿著自己的生命來路去追索。“前半生”讀完,又把“後半生”翻了一遍,讀著讀著,發現張新穎正是在踐行從文先生的期望,沿著他生命的來路去探索,重新探求了他作為一個“人”的生命來曆。
3、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
抄一段王先生序言中的文字,我為什麼讀、讀到什麼,答案就在這裏:
我們一向把對心靈世界的探索交給思想史,但是思想史對這個不太抽象、不太概念化的實存層麵,也就是“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的部分,往往過於忽略。這個心靈的、實存的世界不隻是對個人生命有意義,它與整個時代的曆程與抉擇,甚至與現實的政治都有分不開的關係。我們也可以說,政治的世界從來都不隻是政治的,它還牽涉到許多個人的、心靈的、實存的、情感的、人生觀的層麵。
4、新學記:中國現代教育起源八講
真的教育史,當是“光明史”。慢讀《新學記》,一時恍惚,不知今世何世。到現在,仍有種教育是叫“中國”,沒超過狄考文《振興學校論》所提,反有倒退之虞。“教育的首要觀念不是金錢,而是心智、社會和宗教”,目下那一個個叫做學校的地方,“所授給學生的知識和道德文化都將是徒勞無功”的吧?
5、經典之外的閱讀
“人性”、“夢魘”、“暴力”、“掙脫”,徐賁先生以他一向的銳利與精辟,將書評寫成思想隨筆,讓思想隨筆展現更多閱讀的力量。對於讀者,這樣的書不好讀,卻又十分值得讀:它離不開彌久常新的人文內容和貼近現實的問題意識,也需要教育良好、樂於思索的讀者。徐先生對讀者的希望是這樣的:
“來自我自己閱讀的一些重要東西能夠在讀者們的體會和思考中生發出新的意義。”
真正的閱讀,莫過於此。
6、賈想Ⅱ:賈樟柯電影手記2008-2016
再一次感受賈樟柯的力量、專注和謙卑:
持續的學習和思考,一直在幫助我壓抑自我的膨脹。知道真理不容易在手,也就不再強詞奪理。知道萬物有靈,也就不再唯我獨尊。一點一點,是持續的行走、讀書、思考,讓我變小。是的,隻有謙虛才能幫我保留體麵。
今年賈導新作《江湖兒女》上映,支持了一張電影票,看著銀幕上的“巧巧”,忽然想,是不是又得有八年,《賈想Ⅲ》才會來到?
7、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
“如果說我的電影中有共通的東西,那就是無法取代的珍貴之物不在日常生活之外,而是蘊藏在日常的細枝末節裏”,這麼說課堂,說教學,說教育,可以嗎?是枝裕和先生談論著自己的作品,涉及到的絕不僅僅是作品,是生命,是人性,是對這個世界的依戀和愛——今年,他的長期合作者,有如母親一般的著名演員樹木希林女士去世,那篇由他執筆的悼詞,可剪貼作為附文。
8、骨鍾
時間是這個世界唯一的秘密。你我在萬千輪回中煎熬,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那就讀書吧,用一個故事,慰藉所有寂寞的心靈,試著勘破時間,擁抱世界,熱愛生命——我們有且隻有一次的生命——當下一次開始,你已不再是你,我也不再是我。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