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轉型浪潮下,基礎教育及教師人才培育迎來全麵革新時代。為更好地借助新技術加強高素質、專業化的小學科學教師供給,建強一批培養小學科學教師的師範類專業,6月17日,華中師範大學與肇慶學院聯合舉行“人工智能+”小學科學教育師範生網絡研修共同體跨校教研活動。希沃作為協辦單位出席此次活動,與兩大院校展開深度探討,同步探尋“AI+教育”的多元融合方向。
當AI技術開始被廣泛應用於教育場景,對於師範院校而言,如何以此創建“AI+教育教學”的人才智能培育空間?如何優化教學模式,激發教師創造力?如何打破傳統區域桎梏,為職前教師掌握聽課評課技能注入全新動力?諸多問題亟待解決。華中師範大學與肇慶學院特別發起跨校、跨區域的"人工智能+“小學科學師範生網絡研修共同體項目,為高師院校搭建數字化交流平台,助力培養更具智慧的師範院校人才,從源頭解決基礎教育科學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問題。
希沃錄播教育研究顧問袁晶老師正在做項目介紹
在會議開始階段,希沃錄播教育研究顧問袁晶指出,"人工智能+“小學科學師範生網絡研修共同體項目自5月21日起實施,從第一階段的基於數字化技術開展師範生與beplay体育手机校結對開展小學科學教育實踐實錄課,到第二階段肇慶學院小學科學師範生開展線上線下觀摩與聽評課分析,再到此次跨校教研活動的有序進行,項目已取得初步成果,推動了師範院校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也為基礎教育與高師院校架起了雙向賦能的橋梁。
華中師範大學人工智能學部吳金鈺(本科生)與贛州市楊梅小學開展科學教育實踐課程
肇慶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師範生通過數字化平台,開展課例觀摩及線上評課
教研活動現場,華中師範大學開物科教團隊與肇慶學院小學科學師範生以"同步課堂”形式開展跨校教研交流,在思維互動中雙向輸出科學教育教學經驗,並通過線上和線下混合式交流方式,生成“精準教研”互評-自評成果。其中,華中師範大學團隊的王楠鑫(本科生)、吳金鈺(本科生)、高菲菲(碩士研究生),分別以《電路出故障了》、《解決垃圾問題》、《光是怎樣傳播的》三堂線上科創實踐課程,從課前協同備課、課中協同教學、課後協同教研的全流程環節,向大家進行了精彩的說課分享,也讓眾人一道見證了希沃白板、遠程互動課堂等數字化工具對師範生教學實踐的強大助力。
肇慶學院教育科學院師範生代表同步開展聽評課記錄,並在課後給出了自身的客觀評價反饋,雙方在自由交流中不斷碰撞教學思維火花,讓此次教研實踐活動成效擲地有聲。
華中師範大學人工智能學部教授鄭旭東表示,師範生的教學實踐不可或缺,要上好一節科學課首先要確保科學知識的準確性。鄭教授建議以後可以更多地圍繞科學知識本身舉辦討論活動,通過互相討論、互相交流提高學生們的科學功底然而,當下受困於技術環境等因素,很多師範生沒有機會進行真實的教學實踐。此次“人工智能+”小學科學教育師範生網絡研修共同體跨校教研活動正是為此而來,希望為師範院校創造更完善的教師培養環境,借助數字化技術環境,助力“準教師”們的專業發展。
肇慶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曾苗苗副院長表達了對研修共同體發展的期待,希望能和華中師範大學建立長期交流合作,多舉辦一些類似的線上線下混合式的教研交流活動,攜手強化師範生技能訓練與人才培養工作。未來,還可以引入小學科學名師加入師範生網絡研修共同體交流,加強科學教育師範生職前職後一體化發展實踐路徑探索步伐,創新beplay体育手机科學教師隊伍建設模式,為科學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高校力量。
肇慶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趙書棟老師也表達了對開物科教團隊課前備課、課中教學、課後教研過程的認可。同時,趙老師也表示,得益於希沃錄播係統,兩校才有了本次跨校線上教研交流活動。通過三個階段的項目實踐,拓展了高師院校師範生教學技能培養模式和師範生學習交流路徑。未來,兩校還可以繼續開展係列跨校教研活動。
最後,希沃錄播教育研究顧問袁晶作會議總結。袁老師表示,很高興能夠看到跨區域、跨學校的小學科學教育師範生網絡研究共同體教研活動的舉辦,也很開心希沃錄播相關產品在其中能夠發揮作用。通過本場活動,也使公司對資源管理平台的應用場景有了更深的理解,希望未來可以繼續助力兩校舉辦相關的活動,實現共贏。
作為此次活動的技術助力,希沃也將進一步與各大師範院校開展深度合作,通過AI新技術持續發力,探索建立現代化教師隊伍建設發展體係的數字化“破解之策”。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