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科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論述,學習領會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和核心要義,聚焦新藥自主研發“卡脖子”難題和“創新藥”重大科研任務,著力加強藥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提升新藥創製能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大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培養藥學拔尖創新人才,夯實新質生產力發展根基。一是優化設置專業方向。緊緊圍繞生物醫藥行業發展需求,與國內頭部醫藥企業共建生物藥物學院和現代製藥產業學院,分類探索“卓越轉化藥學人才”和“卓越製藥工程師”等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充分利用“產學研醫”融合創新平台,動態調整藥學專業碩士招生方向,確定禁毒技術與毒物鑒定、醫藥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領域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招生方向,提高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匹配度。二是深化培養模式改革。以“懂醫精藥、善研善成”為目標,設計個性化培養方案,形成具有多學科交叉融合、通專結合和本碩博銜接特色的藥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係。實施藥學專業碩士“頂石教學”計劃,製定指導性培養方案,將項目製貫穿校企聯合培養研究生全過程,促進學生知識複合、能力整合、素質融合。三是增進國際合作交流。拓寬人才國際化視野,加大與美國密歇根大學、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的科研合作力度,構建科研合作國際協同模式,為建設國際聯合實驗室奠定基礎。通過開設國際化課程、加強師生國際交流、推動學位項目國際化等舉措,加大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國際化力度。
提升新藥創製整體能力,打造新質生產力關鍵引擎。一是優化高層次人才“引育評”體係。以“高精尖缺”為導向,實施“興藥學者”人才發展計劃,出台“新時代中國藥大人才十條”綜合改革方案,完善人才梯隊培養體係。針對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遴選組建創新人才團隊,著力在重大基礎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中培養領銜科學家。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實施原創性科學研究柔性考核機製,設置標誌性成果獎,保障教師潛心科學研究。二是推進有組織科研管理模式創新。製定各類型重點科研平台發展規劃,聚焦“原創藥物發現與成藥性評價”等學科高峰研究領域和“重大疾病發病機製與藥物靶標發現”等學科高原研究領域中的難點與瓶頸,開展基礎理論和技術創新研究。設計創新藥物研發方向,通過團隊協作和技術集成,持續完善新藥發現及篩選、藥效評價、藥物代謝、安全性評價、轉化研究等新藥研發鏈,提升新藥創製整體實力。三是實施原創新藥研發培育計劃。出台新藥研發激勵政策,設立新藥資助基金,加大自主科研經費和社會經費投入,助推新藥品種產出和核心技術提升,在重大疾病發病機製、藥物靶標發現、疾病無創診斷、活細胞製劑幹預治療等領域不斷取得標誌性進展。研發具有學校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Ⅰ類原創新藥,以校企聯合研發方式助推18個創新藥物進入臨床研究,新藥研發創新能力持續提升。
推動醫藥科技成果轉化,彰顯新質生產力強大優勢。一是聚力校企合作,推動協同創新。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開展“千校萬企”協同創新夥伴行動、“百校千項”專利培育轉化行動,引導激勵師生進入企業研發中心開展合作研究。聚焦小分子化學藥物、中藥天然創新藥物和生物技術藥物研發三大領域,共建校企聯合實驗室,著力解決企業新藥研發中的關鍵技術難題。提前布局醫藥產業技術攻關方向,為企業提升創新能力、提高研發效能提供有力支撐。二是聚力校地融合,助推產業升級。整合校地優勢資源,在杭州、重慶、無錫等地布局建設創新研究院,與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由貿易港等醫藥產業聚集地區開展校地合作,提供藥物研發、政策谘詢、產業孵化、人才培養等服務,助力區域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轉型發展。持續打造“環藥大知識經濟圈”,建設一批校地創新平台,充分發揮學校智庫、學科、人才優勢,推動技術轉化和產業發展。三是聚力成果轉化,服務區域發展。建立科研分類評價製度,以創新質量和實際貢獻為導向,提升高質量科技成果考核評價權重。完善科技成果轉化製度,建立“1套規章製度和管理流程體係、2個成果轉化引擎、N個科技成果轉化特色模式”的“1+2+N”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體係。圍繞國家戰略、產業政策和市場需求,以技術轉移中心、知識產權運營中心為主導,地方研究院、產業化應用工程技術平台、協同創新中心、校企共建實驗室等有機融合,推動醫藥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