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知識學習和全麵發展的關係
王斌偉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提出教育強國建設需要正確處理五個重大關係[1]。其中,正確處理知識學習和全麵發展的關係,屬於教育現代化進程中探尋學生成長之道的基本問題,事關回答“培養什麼人”的時代之問,意義重大。知識學習是學生的本職,使學生在學習中增長見識、豐富學識,最終能通曉天下道理、掌握事物發展規律;全麵發展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內在要求,以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為目標。係統深刻理解知識學習和全麵發展的內涵要義,正確處理兩者的關係,對於發揮好高等教育龍頭作用,推進教育強國建設行穩致遠,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馬克思主義理論視野下知識學習和全麵發展的辯證關係
討論“知識學習”和“全麵發展”的關係,首先要明晰兩個概念所指。在過去的研究和討論中,有些觀點將重視知識學習與應試教育混為一談,將素質教育與知識教育相對立。需要注意的是,知識學習並非獲得應試成功的籌碼,素質教育也不應輕視知識學習的價值。自20世紀後期以來,提高學生基礎學力成為全球教育改革的關注點。教育界把基礎學力分為兩個側麵:一個是“實體性側麵”,是指通過考試之類的手段容易測定的“顯性學力”的側麵;另一個是“功能性側麵”,是思考能力、學習動機之類學力的智慧運作側麵,或者說是“隱性學力”側麵[2]。傳統教育以關注“顯性學力”為主,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教育越來越注重引導學生提升社會情感能力、創造力、批判性思維等,它們在本質上都屬於基礎學力的範疇。知識經濟時代的知識學習不是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同位的平行概念,而是一個上位概念,包含知識、理解、推理、興趣、動機、態度等多元要素。我國最新一輪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方案和課程標準在素養導向下表述課程目標,對知識學習的理解是升位的,不是降位的,指向學生在主動活動中形成知識、技能、方法、態度、價值觀、人格的綜合顯現,這種知識觀和對知識的界定與國際趨勢是一致的[3]。因此,知識學習是指個體對知識進行處理和加工、自身產生持續變化的過程,並非傳統教育中的“應試教育”或“純知識學習”。知識學習不僅強調學習理論知識、間接知識,也包括基於此轉化形成的認識、技能,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4]。從中不難發現,真正的知識學習與實現人的全麵發展具有內在且必然的聯係。
教育思想史上,知識學習和全麵發展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觀點早有雛形。古希臘,亞裏士多德提出培養“體、智、德”和諧發展,“真、善、美”三位一體的“完善的人”的理想[5]。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人的全麵發展理論,係統闡釋了人的全麵發展的內涵、條件、手段和途徑。馬克思所說的人的全麵發展指“人以一種全麵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麵的本質”[6]。“全麵發展”既追求知識、情感、意誌的均衡發展,又講究人的道德、智力、體力、個性的共同提高,還有人的政治權利、經濟權利和社會權利得到切實保障[7]。落實到教育中,它包括能力性全麵、文化性全麵、精神性全麵三個維度。其中,能力性全麵是基礎,文化性全麵是底色,精神性全麵是本質。能力性全麵是指人們超越舊分工、自主地培育和發展各方麵的才能,個人內在潛能得到充分發揮。文化性全麵是指人們超越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全方位地進行文明互鑒和文化交流,形成共同的世界文化,塑造全人類共同價值。精神性全麵是指人們超越物質追求,全麵地擴展和豐富自身的精神需要,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極大提升[8]。
實現人的全麵發展,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根本價值目標。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繼承和發展人的全麵發展理論,對知識學習和全麵發展的辯證關係作出了深刻論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既強調“學習知識是學生的本職”[9],又多次強調“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0],體現了對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的深刻把握。
第一,知識學習是全麵發展的認知基礎。馬克思將人的全麵發展表述為“全麵地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發揮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等。他認為:“人的全麵發展就是使這種體力和智力在生產過程中得到多方麵的、充分的和自由的發展,同時,人的道德素質、審美情趣以及社會關係也得到全麵的提升。”[11]在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背景下,人受教育絕不僅僅是單一方麵的發展,而是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智力、體力、審美情趣、勞動素養等多方麵完整的、和諧的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既要重視知識的寬度,也要重視學習的深度,在學習中增長見識,豐富學識,通曉天下道理,掌握事物發展規律,做到敏於求知、勤於學習、敢於創新、勇於實踐,沿著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進”[12]。知識學習作為直接提升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是實現全麵發展目標的基礎。
第二,知識學習服務於人的全麵發展。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麵發展實質上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展示和發展”。人的本質力量主要體現在人的自由自覺的意識上,即人有目的、有計劃地改造自然的能力。知識學習使人能夠更深入地認識自然、社會和自身的規律,從而更加準確地把握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係,使人的本質力量得到更好的發揮。同時,知識學習服務於實踐與創新素質的培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創新教育貫穿教育活動全過程,倡導‘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教育氛圍,鼓勵學生善於奇思妙想並努力實踐,以創造之教育培養創造之人才,以創造之人才造就創新之國家”[13]。知識學習服務於這一目標的實現,促使學生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個人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人類經由這一過程展示和發展人的本質力量,獲得自由而全麵地發展。
第三,知識學習與社會實踐緊密相連。馬克思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統一,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人們通過實踐活動來認識和改造世界,同時又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和發展理論知識。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基礎,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人們通過實踐活動獲取感性材料,經過思維的加工形成理性認識(即知識)。實踐也是推動認識發展的動力,不斷提出新的問題和要求,推動人們去探索未知的領域。同時,實踐還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隻有通過實踐的檢驗,才能確定某種理論是否正確和有效。因此,知識學習與社會實踐緊密相連,在不斷深化和拓展人們的認識的同時,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第四,知識學習促進人的社會關係發展。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在微觀層麵,知識學習作為個人成長的重要途徑,關於社會規範、溝通技巧、文化習俗等方麵的知識學習,能夠顯著提升個體的社會交往能力;對於社會現象、曆史發展、文化多樣性等方麵的理解和認知,能夠拓寬人的社會視野,增強對不同群體的尊重和包容。在宏觀層麵,社會關係的變革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而知識學習則是推動這種變革的關鍵因素之一。通過學習先進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人們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社會關係的本質和規律,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從而不斷積累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推動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變革。
教育實踐視野下知識學習和全麵發展的共生關係
正確處理知識學習和全麵發展的關係,既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也是教育實踐中的關鍵性問題。自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並要求“在增長知識見識上下功夫”“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麵培養的教育體係”以來,高等教育界深刻領會知識學習和全麵發展之間相互促進的共生關係,不斷更新教育理念、轉變教學模式,將德育鑄魂、智育培根、體育強身、美育潤心、勞育煉誌的“五育並舉”觀念融入育人的全過程各方麵,並取得顯著成效。同時,新形勢新任務也對高校認識和把握知識學習和全麵發展的共生關係提出了新的要求:從高等教育的發展現狀來看,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普及化發展階段,高等教育的服務麵向、服務層級、服務領域進一步拓展,個性化教育將成為高等教育的顯著特征[14]。當前,個性十足、彰顯個人魅力的“00後”已成為高校學生的主力軍,“05後”學生也開始進入大學生活。高等教育需要尊重學生個性差異,促進每一位學生成人成才,實現對不同類型學生因材施教。從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等教育的要求來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全球範圍內蓬勃興起,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生物科技等新興技術不斷湧現,對人才的知識結構、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校緊跟科技迭代、產業升級趨勢,全方位升級專業設置和課程體係,培養學識紮實、發展全麵的複合型人才。從應對全球化的新動向和新挑戰來看,高校既要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又要根植於本土文化和社會需求,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人才。基於以上現實要求,處理好知識學習和全麵發展的共生關係,應重點把握兩者的綜合性、兼容性和互動性。
1.綜合性:核心素養和能力導向的底層邏輯
教育是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傳承的重要基石。在全球化與科技創新大時代的教育實踐中,高等教育被賦予前所未有的開發人力資源的重任。從人力資本的視角來看,世界各國重視發展教育,注重教育促進一國經濟社會整體發展的生產力功能;而個體重視對教育的投資,則是注重提升個人能力特別是經濟才能。《2024年全球人力資本趨勢報告》指出,隨著人工智能承擔的工作越來越多,人類的想象力、好奇心和同理心變得更為關鍵,應當合理有效運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大幅提升人才能力,以全新的方式衡量和提高人的價值創造。基於此,個體不僅要重視專業知識與技能,更要注重培養創新思維、批判性思考、跨文化交流等能力,這些能力顯然是綜合性的、構成現代社會所需的高素質人才的核心素養。因此,把握綜合正是處理好知識學習和全麵發展關係的題中應有之義。
2.兼容性:關鍵教育要素同步創新
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建設高質量教育體係等戰略性任務要求打通教育銜接的壁壘,提升教育包容性、公平性,促進人的全麵發展[15]。在知識學習中,應於課程、教學和評價各個教育要素體現多元、創新和增值,尊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提供個性化教育服務,確保學生在適合自己的環境中盡可能獲得全麵發展。第一,課程體係的兼容性體現為多元。除了傳統的學科知識外,豐富和拓展藝術、體育、社會實踐等多種課程,更加重視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體驗和發展機會,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其興趣愛好和特長,促進他們的全麵發展。第二,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兼容性體現為創新。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已經無法滿足現代教育的需求,我們需要采用更加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如探究式學習、合作學習、項目式學習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第三,教育評價的兼容性體現為增值。評價是教育的指揮棒。學生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還要關注他們的學習態度、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推動增值評價改革,基於“最近發展區”評估學生成長發展情況,力爭為每一位學生提供更加精準的教育服務。
3.互動性:“大教育觀”的發展指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16]。以係統觀念推進教育強國建設,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將人才培養的視野拓展到整個社會。當前,社會對於人才的需求已經超越了單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範疇,更加注重知識“活用”,要求高校努力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全方位適應能力。第一,知識學習是學生進入真實社會的橋梁。在現代社會,學校是學生獲取知識(間接知識)的主要場所。高校要通過係統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活動,豐富學生知識學習的體驗,幫助學生在全麵發展的基礎上進行職業規劃和職業選擇。第二,學生的全麵發展在與社會互動中發生。學生能夠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與實踐中獲得的技能相融合,進而形成真實全麵的知識體係。這種融合發生在與社會的互動中,學生麵對各種問題、挑戰和機遇,拓展知識體係,使自身的心理素質、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不斷提升,進而有效提高綜合素質。
高校人才培養中知識學習和全麵發展的並進關係
高校作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彙點,承擔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重任,必須立足教育強國建設戰略圖景架構,結合新時代教育實踐新形勢,遵循教育規律,從實際出發,推進知識學習和全麵發展在高等教育實踐中更好相適應,實現兩者協同並進,著力提升高等教育的人才競爭力,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高質量人才支撐。
1.知識學習和全麵發展協同並進是高校人才培養應當遵循的科學規律
知識根基不牢,難以成就高水平人才;人才缺乏思想道德素養、綜合素質、社會責任心,也難以實現長遠發展。因此,知識學習和全麵發展在高水平人才形成和發展中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第一,知識學習是高水平人才培養的根基。專業知識的學習為學生提供了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技能,是進行科學活動的前提和基礎。隻有掌握了紮實的專業知識,學生才能在各自領域內進行深入研究探索,發現新的科學問題,並形成解決方案。同時,跨學科學習以分科學習為基礎,走向跨學科聯結,最終促進形成整合的知識。跨學科知識的學習有助於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和思維方式,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創新能力。當前,單一學科的知識已難以滿足解決複雜問題的需求,跨學科的知識融合和交叉創新成為推動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
第二,全麵發展是高水平人才培養的共性。堅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素質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基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於立德。立德為先,修身為本,這是人才成長的基本邏輯。”[17]高校要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學習、生活活動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和道德支撐。身心健康是學生全麵且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高校應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狀況,提供豐富的體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幫助學生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以應對學習過程中的各種挑戰。良好的審美能力和勞動技能也是學生全麵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應豐富學生課外文化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生產實踐活動,為未來的職業生涯和社會生活奠定堅實基礎。
第三,知識學習和全麵發展統一於高水平人才培養實踐。一方麵,知識學習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儲備和科學的思維方式,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另一方麵,全麵發展則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加豐富的創新資源,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和創造力,隻有將知識學習和全麵發展統一於人才培養實踐中,才能培養造就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才。
2.推進知識學習更好適應全麵發展需要
作為新時代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高校應立足知識學習和全麵發展的並進關係,大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推動知識學習更好適應全麵發展需要,培養更多全麵發展的高水平人才。
第一,科學設置課程體係與教學內容。高校應根據社會需求和科技發展趨勢,不斷優化課程體係和教學內容。一方麵,要增加跨學科課程和實踐課程的比重,鼓勵學生跨學科學習和實踐創新;另一方麵,要注重教學內容的更新和拓展,及時引入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術進展,使學生掌握最前沿的知識和技能。
第二,加強實踐教學與科研訓練。實踐教學和科研訓練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高校應加大實踐教學和科研訓練的投入力度,建設高水平的實踐教學基地和科研平台;加強校企合作和產學研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實習崗位;鼓勵學生參與科研項目和創新創業活動,培養科研能力和創新精神。
第三,建設高水平教師隊伍。教師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核心力量,也是支撐教育強國建設的第一資源。《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的戰略任務之一是“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18]。高校應加強對教師的培養和引進工作,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師資隊伍。通過加強教師培訓、鼓勵教師參與科研項目和學術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時,高校還應積極引進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加入教師隊伍,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和服務。
第四,係統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高校應完善德智體美勞全麵培養的教育體係,注重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舉辦文化藝術活動、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等方式,全麵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文化素養、身心健康、審美情操和社會適應能力等。同時,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使其能夠在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敏銳的洞察力和判斷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第五,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是推動知識學習和全麵發展深度融合的重要動力。高校應積極探索教育教學新模式和新方法,創新人才培養方式,推行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合作式等教學方式以及走班製、選課製等教學組織模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19];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優化教學資源配置和教學過程管理。
第六,加速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是推動知識學習和全麵發展結合的重要途徑。要促進高校和不同類型科研機構合作開展高精尖科研項目,打破學科壁壘,全麵提高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含金量。加強高校與企業合作,完善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建設,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引導學生在真實項目環境中學習和實踐,將所學知識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確保教育教學與社會需求高度契合。
麵對當前教育改革發展新形勢,我們要深刻認識並正確處理好知識學習和全麵發展的辯證關係、共生關係、並進關係。立足我國教育傳統優勢,進一步優化課程教學,全麵推動教育教學改革,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麵培養的教育體係,源源不斷培養符合時代需求的高水平人才,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貢獻更大力量。
[本文為廣東省社科規劃2024年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專項研究基地重點委托課題“新質生產力與中國式現代化研究”(GD24SXZWT02-08)的研究成果]
【作者:王斌偉,華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原載2024年第20期《中國高等教育》雜誌)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