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网页登录
beplay2网页登录
徐劍波:探索培養新型農林人才支撐農業強國
2024-11-29 10:39
中國高等教育
作者:

探索培養新型農林人才支撐農業強國建設

徐劍波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紮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並對“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作出係統部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製度”,並強調“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製機製一體改革”。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進一步強調,“要統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人才是最寶貴的資源,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涉農高校作為農業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新型農林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同學們的重要回信精神,努力培養更多愛農情懷深、興農本領強的新型農林人才,為推進鄉村全麵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新型農林人才培養是涉農高校的重要使命

  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農業強國建設和農業農村發展對新型農林人才提出了更高需求,為涉農高校人才培養工作賦予了新使命、提出了新要求、帶來了新機遇。

  1.涉農高校人才培養擔負新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希望你們繼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這為涉農高校人才培養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伴隨著鄉村全麵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對新時代農業人才提出新的要求,涉農高校要堅定不移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主動對標國家重大戰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未來農業革新趨勢,培養更多愛農情懷深、興農本領強的優秀人才,建功鄉村振興大舞台,塑造強農興農新引擎。

  2.涉農高校人才培養迎來新機遇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業農村。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建設農業強國目標的提出,不僅凸顯了農業、農村與農民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基礎地位,而且催生了對具備現代農業科技知識、管理技能、創新意識等多方麵素養的各類農業人才的廣泛需求,必將促使涉農高校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係設計、教學方法創新等方麵進行深度改革。涉農高校應以此為契機,搶抓戰略機遇,充分利用國家戰略對農業產業、政策、市場、資源等的激勵支撐作用,深化教育改革,優化人才培養體係,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3.涉農高校人才培養亟需新變革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推動農業科技、產業、管理、經營方式發生係統性、革命性變化,更加凸顯了涉農高校在穩住國家農業基本盤中的基礎性地位和在應對全球農業科技競爭中的先導性作用。在新征程上,建設農業強國急需農林科技人才支撐,糧食安全、種業安全、生物安全、生命健康等關鍵領域“卡脖子”技術亟待突破,黨和國家對高端農林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因此,涉農高校應緊跟科技革命與產業動態,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速推進學科專業調整,拓寬傳統農科邊界,培養一批具備現代農業產業、科技、經營、規劃、建設和鄉村治理能力的複合型、創新型人才。

  新型農林人才的培養要求

  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進程中,農業作為國計民生的基礎,承載著推進鄉村全麵振興、保障糧食安全、促進生態文明的時代訴求。涉農高校作為新時代農林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要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的“教育引導青少年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信心,立報國強國大誌向、做挺膺擔當奮鬥者”重要要求,培養一大批具備深厚愛農情懷、精湛專業素養的新型農林人才。

  1.新型農林人才要根植鄉土,心係“三農”,厚植愛農情懷

  愛農情懷對於農林學子而言,超越了專業和職業選擇,升華成一種對土地、對生命、對文化的深沉情感。這種情懷源於對傳統農耕文化的敬重與傳承,對農業現代化進程中遇到的挑戰與機遇的深刻認識,以及對農業農村現狀的深切關注和對增進農民福祉的不懈追求。在新形勢下,愛農情懷不僅僅是對農業生產的熱愛,更是對鄉村全麵振興的積極響應,對綠色生態理念的堅定踐行,對農業現代化進程的積極推動。這種情懷激勵更多農林人才在麵對農業轉型、產業升級的挑戰時,堅守初心、勇於擔當,用實際行動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為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貢獻力量,不斷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事業取得長遠進步。

  2.新型農林人才要知識全麵,聚焦前沿,掌握多元化的專業技能

  專業技能是新型農林人才的硬實力,是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農林學子不僅要具備紮實的理論基礎,更要能夠將這些理論應用於實踐,解決實際問題。隨著科技的飛速進步,農林學子還需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智能裝備等前沿科技,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手段提升農業的智能化水平。此外,新型農林人才的培養不僅限於單一學科,更要強調跨學科知識的融合與應用,以及對農業未來趨勢的前瞻洞察。因此,要開展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打破學科專業壁壘,促進多學科、跨領域協同育人,不斷拓展學生的綜合知識結構與實踐技能。

  3.新型農林人才要銳意進取,引領變革,具備開拓創新的意識

  在新征程上,無論是推進鄉村全麵振興還是“三農”問題的解決,都對各類人才特別是具有開拓創新意識的新型農林人才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和期待。創新意識能夠促使人才跳出傳統思維的局限,積極探索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無論是改良作物品種,優化種植結構,還是開發智慧農業係統,構建循環經濟,都需要新型人才具備敏銳的問題識別能力、高效的解決方案設計能力和勇於實踐的銳氣。創新不僅是技術層麵的革新,更是思維模式的轉變,這就要求農林學子具有廣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和持續學習的習慣,能夠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抓住機遇,有效應對各種挑戰。

  新型農林人才的培養路徑

  涉農高校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同學們的重要回信精神,深入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主動對接現代化農業強國建設的需要,深刻把握黨和國家對“三農”工作的現實要求,不斷探索人才培養的新路徑、新模式、新方案,在培育愛農興農新型人才實踐中,更新育人理念,提升育人實效。

  1.強化愛農情懷教育

  涉農高校要將“三農”價值塑造和“三農”情懷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方麵,著力鍛造農林學子心係“三農”、情牽“三農”、行為“三農”的赤子情懷。一是在深化“三農”價值認知中厚植愛農情懷。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把“紅色基因”與涉農高校“綠色元素”深度融合,將農業人“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田野逐夢的價值追求”“強農興農的時代責任”“鄉村振興的使命擔當”“強國建設的宏偉願景”等內容有機融入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引導青年學生深刻理解農業農村現代化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的基礎地位,進一步堅定知農愛農、強農興農的信念和決心。二是在賡續農耕文化血脈中厚植愛農情懷。我國農耕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是涉農高校人才培養的寶貴文化資源。要推動耕讀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發展,強化中華農耕文明、鄉土民俗文化等課程教學,通過舉辦傳統文化節、耕讀文化節、農業科技文化節等校園文化活動,建好中華農耕文明博物館、農耕文化校園景觀等,讓學生在傳承農耕文化、了解農業曆史中堅定文化自信、砥礪愛農情懷。三是在投身鄉村振興實踐中厚植愛農情懷。持續推進“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不斷加強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的實踐育人體係建設,開設別開生麵的“田間地頭”課堂,引領學生走近農民、走進農村、走向農業。山東農業大學組織實施“萬名學子聯萬村,我為家鄉作貢獻”大調研和鄉村振興驛站建設“百千萬”工程,鼓勵、引導青年學生紮根鄉村基層,在農業生產一線勞動實踐、“自找苦吃”,在農業主產區創新“產區選題—產區實施—產區彙報”的畢業論文設計和考核模式,用畢業論文和畢業彙報兩份畢業答卷厚植學生知農愛農情懷,檢驗強農興農本領,努力成為全麵推進鄉村振興的參與者、推動者和踐行者。

  2.優化學科專業布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著眼提高創新能力,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學科設置調整機製和人才培養模式”。針對農業綠色轉型新目標、規模化經營新方式、全產業鏈服務新需求,涉農高校要進一步優化學科專業布局,著力提升新型農林人才培養與現代農業農村發展需求的契合度。一是聚焦發展前沿,提前部署培育增量。瞄準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推動農業生產函數重大調整、農業生產經營流程重大改變的革命性技術,建設一批涉農前沿學科及專業,培養一批“高精尖新缺”農業人才。山東農業大學通過建設省級未來技術學院,開辦智慧農業、智慧牧業科學與工程、生物育種科學等拔尖創新班,搭建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的“立交橋”和本碩博一體化培養的“新平台”,著力培育拔尖創新型農林人才,推動現代農業向更高層次的智慧化方向發展。二是聚焦交叉融合,打破壁壘激發存量。圍繞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用好學科交叉融合“催化劑”,將跨學科的人才團隊、研究項目、新型學院有機融合,為多學科交叉、多技術耦合、多領域滲透的綜合性農業生產體係破除專業壁壘,培養跨學科的複合型人才。山東農業大學錨定農業前沿領域發展需求,通過設立生物信息學、農業機器人、人工智能+等多個微專業,破除人才培養專業壁壘,實現農工、農理、農醫、農文等的深度交叉融合。三是聚焦基礎研究,挖掘學科內在潛力。涉農高校要建好用好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平台,打造基礎學科本碩博貫通培養課程,設立基礎學科專項獎助學金,引進基礎學科高端師資,深挖基礎學科內在潛力,持續提升基礎學科創新動能,為培養具有深厚理論功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農林人才夯實基底。

  3.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鄉村振興對農林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出了全新要求,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既要創新人才,也要實用人才。涉農高校應全麵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更新培養理念,把服務鄉村振興納入專業教學、科學研究、實踐實習、雙創教育等各環節,在發現和解決農業實際問題中強化能力培養。一是構建“產教融合”的實踐育人體係。緊密圍繞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戰略需求,積極組建省域、市域產教聯合體、產業研究院等平台,聯合上下遊企業、科研院所等單位,聚焦現代種業、智慧農業、高端農機裝備等重點領域,聯合開展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培訓服務、生產實踐等活動,推動校企合作從單一、零散、小規模走向多元、特色、全方位的深度融合,把“高精尖缺”人才培育深度融入現代產業發展全過程和各環節。二是構建“科教融彙”的協同育人體係。充分發揮農業基礎研究和核心攻關方麵師資、平台、項目、成果等資源優勢,建設科教協同育人平台,培養科教協同創新團隊,創新構建科教融彙人才培養機製和卓越農業人才培養特區,吸納本碩博不同培養層次的學生參與有組織的基礎研究和農業“卡脖子”核心技術攻關,打造集科技創新、技術攻關和人才培養於一體的協同育人體係,為人才培養插上科技的翅膀。三是構建“學創融洽”的雙創育人體係。針對農業農村在種質資源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農產品市場營銷等創業活動方麵的現實需要,主動激發青年學生在農村電商、農業生產經營、休閑農業項目開發等領域的創新創業熱情,提升雙創課程教學質量,打造學生雙創孵化平台,支持培育優質雙創項目,將雙創教育融入專業教育,將知識技能學習融入雙創能力培養,推動實現課堂學習與雙創活動融洽共生,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

  【作者:徐劍波,山東農業大學黨委書記】

  (原載2024年第21期《中國高等教育》雜誌)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
陝西省教育廳 2024-10-29 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