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來,我國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取得哪些成就?呈現出哪些新的發展態勢?站在全麵數字化轉型的新起點上,我們又該如何推進?
2012年初,《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以下簡稱《十年規劃》)發布,這是我國首個專門針對教育信息化的國家規劃,具有裏程碑意義。
從《十年規劃》發布時算起,到今年已有十年曆史。期間,我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經過“十二五”和“十三五”兩個重要曆史發展時期,又經曆了全球疫情這個影響深遠的重要節點,並正在迎來全麵數字化轉型的新階段。回顧這十年,對於中國高等教育信息化而言,是波瀾壯闊的十年,也是不斷探索的十年,整個高教領域的信息化人不停在探索一條普遍適應高等教育發展的信息化之路,也在不停探索一條適應自身學校發展的個性化之路。
《十年規劃》開啟高教信息化新階段
對於高等教育信息化,《十年規劃》定位了其未來十年的發展目標: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管理、科研等方麵的深入應用,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的全麵深度融合,變革教育理念、模式與方法,支撐教育創新發展。
在《十年規劃》發布之前,高教信息化已經走過十多年的發展之路。在解讀《十年規劃》時,規劃編製專家組對當時的高教信息化發展總體狀況這麼描述:當前階段,高教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和初級應用已經基本普及,總體上處於發展提升階段。同時,基於在發展水平、人才儲備、資金實力等方麵的相對優勢,高等教育信息化有條件成為我國教育信息化的創新力量。
對於高等教育信息化十年後發展的目標定位,《十年規劃》明確提出:“促進高等教育改革創新和提高質量的有效途徑,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創新前沿。”
同時,也更進一步提出發展路徑:未來十年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工作,不但要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建設,更要進入教育與技術深度融合發展的階段,通過信息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支撐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可見,“與教育與技術深度融合發展”成為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遠景目標。
作為國家首個教育信息化中長期發展規劃,《十年規劃》將目標的實現分為兩個階段:2015年以前為第一階段,初步解決教育信息化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基本形成與國家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體係;2016年及以後為第二階段,主要目標是鞏固和提高,根據第一階段建設情況,確定第二階段的建設重點與階段目標。
2012-2015年 應用的蓬勃發展時代
《十年規劃》發布,正值信息技術與商業社會快速結合的2012年。回首來看,對於整個社會的信息環境而言,2012年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年份。就在這一年,智能終端、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研究等技術集體亮相並飛速發展,各種應用蓬勃發展。
2012年,國內互聯網應用飛奔,高教信息化也在飛速發展。以2012年為界,在接下來的3年內,也就是2015年之前,高等教育信息化進入一個圍繞新興技術不斷探索的時代。
基礎設施領域在這一段時間有兩個重要改變。第一,100G的加入。多條100G主幹網的建成讓校園網網速發生質變,極大地提升了廣大師生的互聯網訪問體驗。第二,雲的加入。2012年開始,雲開始有了實質性的進展。“一開始都是浮雲,現在慢慢落地。”雲計算的興起為校園信息化開拓了發展的新方向,也為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許多高校都基於雲的架構建立了數據中心。在少數信息化更加先進的學校,還能通過雲的方式來實現在線學習。
在應用領域,大部分高校開始完善信息化應用,各種應用已滲入學校的主流業務中,各個應用係統建設此起彼伏,不斷更新換代,在各個應用的發展中,也出現了資源整合、業務融合的趨勢。
在移動互聯網廣泛發展的社會大背景下,一些創新型的應用探索也開始在高校萌芽,尤其是那些具有較強信息化技術力量的高校,懷著巨大的熱情,在應用上開展了多種多樣的嚐試。其中,以移動應用的探索尤為突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紛紛開始建設自己的移動校園APP,一開始是移植,將有線網業務不做改動地移植到移動平台上,而後則是在進一步思考後的真正體現了“移動”這個內涵的應用創新,把移動互聯網“回答我在哪裏”的優勢與精髓發揮了出來,做出了不少能解決師生痛點的應用,其中典型的就是教室座位的找尋等等。
在此階段,對於大數據的分析也成為不少高校探索的領域。擁有了海量數據的信息化部門,開始考慮如何挖掘數據,讓數據可視化。最開始的一些探索包括對網絡係統運行的數據分析、對教學教務管理的分析、對特定學生的分析,以及針對科研所做的數據分析支持等。
其中,對特定學生的數據分析吸引了眾多目光,包括當時不少高校對一卡通的消費數據進行了分析,從而試圖實現精準扶助有需要的學生,此外是對學情的分析,試圖給學生和教師提供一個可以參考的學習情況分析。這樣的應用雖然涉及到種種個人信息隱私之爭,但不可否認,這一初衷非常暖心的應用得到了大部分師生的支持,也成為師生認可信息化部門工作的一個探索。
同時,也是從2012年開始,人們對於教育與IT結合的討論不絕於耳,大家寄望於信息技術對教育產生革命性變革,於是,一場關於信息化到底怎麼樣才能變革教育的討論正在熱烈展開。這也同樣發生在高等教育信息化領域。
慕課在適當的時機出現,成為對這場討論的一種回應。在2012年,慕課在全球出現,2013年,中國及時加入到這場大潮中。慕課的快速發展為我國高等教育今天的在線教育高質量發展打下基礎。
慕課吸引了很多優秀教師把自己的課程高質量地搬到網上,積累了很大規模的優質教學資源。盡管在當前來看,許多教學資源還存在重複建設的問題,需要後續的優化,但這正是發展中才會出現的問題,它已經非常好地解決了“有和無”以及“有和優”這兩個問題了。
慕課以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方式出現,同時,它成功地吸引了高等教育整個領域的參與,尤其是教師的參與熱情成為慕課落地的最關鍵因素。
這一段時間內,關於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理念衝擊了整個高等院校,這激發了許多對教學有探索意識的教師們的熱情。從而也拉開了高校基於在線課程資源,將課堂轉變成一個不是以傳授知識為主,而是以啟發學生思維為主的教學模式的序幕。
這一時期,針對教學與信息化的融合的探索是多方麵的。較為典型的是,伴隨整個社會移動社交的發展,各一流大學紛紛投入教學平台的建設,如浙江大學啟動“移動交互學習平台”建設項目,清華大學開始自己的4.0版本網絡學堂,即“麵向知識分享的校園社交網絡”的係統。
還有一點特別值得關注:人們的信息化觀點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許多信息化部門負責人進一步地認識到,信息化應用應當來源於學生成長、教師教學、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以及高等教育發展的需求,信息化部門需要巨大的使命感引領信息技術的應用方向,而不是被信息技術驅動。
回顧那個階段的高校信息化,總體來看,高校紛紛開始進一步建設數字校園,大家總想探索出一些什麼來。許多信息化人都充滿期待:希望最終借助於信息化,大學的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都得到一定的變革。而這離不開IT隊伍的創造性服務,同時對信息化隊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勢必要求IT隊伍始終保持創新的狀態和心態。
總體來看,從2012年到2015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各項工作都得到了長足進步,實現了信息技術在高校更廣泛的應用。
《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研究報告(2015)》對此階段的信息化發展狀況總結表示:這一階段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到位,高校實現100%聯網;信息化規劃逐漸受到重視,不少學校已經成文;專業的信息化隊伍逐漸形成;經費投入趨於穩定;100%的學校已成立了信息化安全工作小組;信息化應用已滲入學校主流業務,基本管理係統已經具備,但應用係統發展不均衡等。
同時,盡管一些雙一流高校的信息化發展水平相當高,但總體來說,那時候高校信息化建設的問題在於仍然處於應用階段,信息化與各項業務的融合程度比較低,亟需推動機構重組和流程改造。“這一階段缺少變革和融合,仍處於‘新瓶裝老酒’的階段,還是在利用信息技術來做傳統的教育。”在十年規劃第一階段建設末尾,《十年規劃》編製專家組組長楊宗凱表示,規劃的第一階段重點是建設、應用,而2016年後的第二階段建設重點轉入全麵融合階段,要利用信息技術重塑各業務流程。
所以在2016年前後,大家提得比較多的一個理念是:信息技術要與高校的各項業務進行深度融合。大家意識到,信息化的“化”很重要,信息化要“化”到學校的各項業務中,這指的就是深度融合,類似於今天的互聯網+中的“+”。
2016-2020年 切實落實以師生為中心的理念
2016年到2020年,融合與創新成為高校信息化的建設重點。融合指的是信息技術與業務的深度融合,體現教育與技術雙向融合的核心發展理念;創新則是依托信息化對於高校各項業務的創新探索,促進教育理念與模式的創新,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促進辦學模式、教學手段、教育管理等各環節的全麵創新。
解讀《十年規劃》時,編製專家組就提到,推動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不僅要加強高校數字校園的環境建設,更要實現信息技術在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與文化傳承等方麵的深度應用。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促進教育內容、教學方法的創新,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建設數字化科研環境,提升科研協作的水平,促進科研質量提高和高水平重大科研成果的形成;建設數字化文化傳播環境,提升高校的社會服務能力和文化傳承影響力。也就是高校信息化要圍繞“加強高校數字校園建設與應用”、“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促進高校科研水平提升”、“增強高校社會服務與文化傳承能力”這四個方麵發力。
這段時期內,幾個重要的教育信息化政策文件印發:2016年6月,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2018年,教育部發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這是教育信息化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文件,標誌著我國教育信息化轉段升級進入2.0時代。它的發布其實也與《十年規劃》一脈相承,特別強調了教育信息化的“創新發展”。在此階段還有一些重要的宏觀政策提到教育信息化,比如,於2019年年初發布的《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將“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列入十項重點任務之一。
從總體政策層麵來看,在這一階段,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得到進一步加強。高校的信息化步伐更加穩健,信息化機製體製開創新的局麵。
在基礎設施層麵,高校仍然在不斷擴大雲的範圍,圍繞新興技術的出現,許多高校開始做出局部的探索,比如對光網絡的探索等等。基於良好的網絡基礎設施,以業務信息係統為代表的教育服務新模式得到蓬勃發展,同時,在此階段,人們提出探索信息時代教育治理新模式,“一張表”和“一站式服務”理念深入引領,助力高校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可以說,信息化已成為高校治理“提質增效”的主要發力點。
這個階段信息化最大的變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工作圍繞的對象發生了變化,信息部門正在從關注業務部門轉向關注師生,更加重視用戶體驗,也就是日常我們所說的“師生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雖然從很多年前,高校信息化部門就一直在提“以人為本”這個理念,但對這個理念更大程度的落實和貫徹還是在2016年之後。其中的關鍵就是一站式服務,或者說是一網通辦的廣泛建設。
從2016年開始,一站式服務的建設掀起了熱潮。一站式服務的出現,本身代表了一種趨勢:信息化工作要更加關注以師生體驗為主的理念。它的出現最基本的目標是“讓數據多跑路,讓師生少跑路,最好不跑路”,現在看來,它的確是一項重大的惠民工程。師生少跑路,意味著各種應用要整合到一起,這從技術上來說並不難,是一種基於工作流的流程應用的實現,其難點在於,本質上是高校管理與服務流程和方式的變革。要做好這件事,就要打破職能部門之間的管理界限,真正做到在服務上以用戶為中心。這件事一方麵讓用戶有更好的體驗,另一方麵,倒逼業務部門進行業務優化。
在一次次溝通和迭代中,現在高校的一站式服務整合了更多的應用:數字迎新、數字離校、數字返校、數字化財務平台等一批典型應用,以及網上辦事大廳流程的數量在一些高校甚至達到數百個。
可以說,《十年規劃》的第二個階段,也就是“十三五”時期的高教信息化,其代表性工作就是一站式服務從初步萌芽到廣泛發展。
此外,“十三五”期間,高校的數字校園建設重點轉向數據層麵,對於前期積累的海量數據開始了價值挖掘上的“治理”。“在這期間,高校逐漸尋得數據治理的要點:從獲取完整、準確、及時的全域數據,到做好數據與具體應用的適配,再到最終基於數據進行業務係統優化和拓展,充分實現數據價值。”上海海事大學信息化辦公室副主任王玉平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與此同時,王玉平認為“以人為本”是數據治理優化的關鍵所在,學校應以“人員管理中心”為抓手,優先解決用戶數據的準確性、及時性問題,持續推進數據治理,構築全域、多維、海量的主數據庫,從師生關切的問題難題出發,深化數據共享、開放和應用,為“一網通辦”“一網統管”“一個門戶”賦能,讓師生享受信息化帶來的幸福感。
可以預料,對於數據治理,未來的一段時間仍將是高校的難點和痛點,在此方麵的工作,需要下更大功夫。還有另外一項重要的進展,就是網絡安全機製體製的完善和網絡安全工作的體係化建設,較之“十二五”時期,這個階段的工作有了一個非常明顯的質的變化。
可以說,從一站式服務的廣泛服務和發展開始,高等教育信息化已經初步進入了融合發展的階段,讓師生真正地感受到了信息化帶來的種種方便,這是“十三五”時期高教信息化的重大成就。
對於2016年-2020年的高教信息化發展情況,《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研究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2020))總結:當前已經構建起了實體空間與網絡空間融合發展的數字校園。信息化基礎設施基本夯實,基於互聯網的教育服務新模式正在形成,教育治理新模式逐步呈現,基於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雛形初現,信息技術支撐科研創新已初見成效,網絡安全保障能力不斷完善,新技術應用不斷湧現,信息化已然成為高等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戰略支點”。
同時,《報告》(2020)指出,當前高等教育信息化還麵臨諸多問題和挑戰,其中包括新應用帶來新需求,網絡基礎設施麵臨新挑戰;管理信息係統全覆蓋尚未形成,數據支持決策和公共服務能力不足;信息化支撐教育教學應用水平亟待提高,教師信息化能力提升的激勵引導有待加強;網絡安全風險日漸突出,安全防護沒有與時俱進;新技術應用層出不窮,有價值的創新應用落地卻屈指可數等。
總體來看,2016年以後的高教信息化,處於總體上的守正發展階段。其中的一些典型應用,如一站式服務引領著整體高教信息化的發展。而另外一直存在的一個問題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不平衡,各個學校的信息化應用水平差異很大,這與諸多因素相關,包括信息化基礎、各方麵投入等,但不可忽視的是,信息化理念也在其中起到不小的作用。
2020-2022年 疫情下的飛躍與反思
2020年以來的“疫情”下的這三年,對於高校信息化發展來說,意義非常。
2020年疫情爆發,信息化對於高校的重要支撐作用得到極大凸顯。同2003年非典時期相比,這一次能做到“停課不停學”,根本原因在於信息化設施和應用已經相當成熟,雖然在一開始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但後期發展逐步走上正軌,從而順利支撐以在線教學為主的各項業務的在線實現。
對於疫情下的在線教學考驗,中國教育交出了一份較為滿意的答卷,並以此為契機,促使全社會達成了大力發展教育信息化,加強在線教育實踐、研究和培育的空前共識,為中國教育的深層次、係統性變革埋下了伏筆。
同時,疫情下的實踐,一方麵使大家認識到了信息化能力對於一所學校的重要性;另一方麵,各種實踐中出現的問題也促使大家開始反思:信息化如何才能更好地支撐學校的教學和管理,學校又該如何更好地構建適應新時期發展趨勢的信息化治理體係。
同時,比較重要的一個變化是,這三年,關於高教信息化本身的政策比較多,如《高等學校數字校園建設規範(試行)》《關於加強新時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等,都為高校信息化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2022年又是一個關鍵時間點,教育部在年初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和年度工作要點中正式提出“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標誌著數字化轉型成為國家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部署,為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這一階段對教育信息化建設有了更新的發展要求:強化需求牽引,深化融合、創新賦能、應用驅動,積極發展“互聯網+教育”,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升級。從高等教育本質特點來看,高校的人才培養、科研範式、文化傳承、社會服務和支撐體係等五大方麵都需要厘清數字化轉型思路。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數字化轉型階段,高校應更加關注信息技術與教育與師生的連接。信息化工作要回到教育初心,緊密圍繞“讓師生更好地成長”的初始角度。
縱觀這十年,伴隨著理念機製體製的不斷演進、信息化觀念的不斷深入與轉變、信息化投入的不斷增長,高教信息化作為教育信息化中最具個性化和挑戰性的一個領域,各校在政策支持、自我探索、合作共享的基礎上,取得了多樣、顯著的成就。此外,不可忽視的是,這十年高教信息化的進展是在全社會信息技術發展與信息化素養不停進步的大背景下不斷進化的。從2012年到2022年,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各種新技術不斷湧現和成長,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從萌發到遍地開花成為社會發展的細胞,這些對於高教信息化的發展而言,影響重大。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十年間,高校信息化與師生的連接越來越強,這是我們采訪多位信息化負責人得出的共同結論,具體可以概括為:
第一,信息化所提供的服務領域更加細化,更加凸顯以人為本理念。以“一網通辦”舉例,十年前,信息化部門所做的更多是圍繞網絡本身,以及部分管理信息係統應用,而實際上並未更多地關注對師生的支撐服務。而現在,我們不難發現,“一網通辦”“一站式服務”等的推進,是信息化更好地服務師生的見證,而且服務領域更多關注業務中的某一個點,一個審批文件、一個審批流程等等,真正實現讓師生少跑路。可見,信息化工作越來越注重師生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第二,學校信息化管理部門信息管理和服務水平的提高與師生信息化素養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形成了良性的發展態勢。高校信息化越來越關注用戶反饋,並以此作為完善服務效果的重要參考。同時,師生信息化素養的提高和對信息化的反饋,又成為信息化部門不斷發展的動力。
總結過去,展望未來,華中科技大學網絡與信息化辦公室主任王士賢認為,經過這十年的發展,信息技術已經從簡單的工具應用逐漸深度融合到高校各項活動中。而當前各種新型信息技術快速推廣普及,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虛擬現實等對高校信息化也形成了巨大的衝擊和挑戰,未來,如何運用雲計算技術構建新一代數據中心,如何從海量教育大數據中挖掘有價值的決策信息,如何有效推進高校IPv6規模部署和應用等,如何有效運用新型信息技術,實現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從而實現新一代智慧校園,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這對各高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年一小步,五年一大步。”一位高教信息化人提到,信息化工作經常給人的感覺似乎一年沒有什麼變化,但五年回頭一看,感覺發生了巨變。無論是技術、應用,還是人們的觀念,正是隱隱約約地一點一點從量開始,最終實現質的改變。
回望這十年,信息化已經走了很遠很遠的路程,取得了一項又一項的成果,這與諸多高教信息化人的默默努力無法分開。同樣,在這十年中,關於信息化隊伍的討論依然是一個熱點。從最初一所學校的信息化部門寥寥幾人發展至奮力探索的2012年,又發展至守正創新的2022年,多元參與的信息化建設模式被頻頻提到,人們希望信息化多元的參與主體除了信息化本身隊伍,還要有師生團隊、合作夥伴、互聯網企業,以及各種其他間接和潛在的利益相關者,通過彙聚各方力量形成合力,能夠更有效率、更有力地推動高教信息化未來的發展。
撰文:陳榮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