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第八屆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建設研討會在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成功舉辦來自全國各地120+高校的230餘位專家學者共同出席本次會議。
會議由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教務處副處長、新傳媒與藝術學院常務副院長吳航行副教授主持。本屆會議由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聯合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以及人民郵電出版社主辦。旨在通過深度交流研討,透視在新技術驅動媒體創新的背景之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如何與行業實現同頻共振,進而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符合市場需求、引領行業發展的高素質應用複合型傳媒人才。
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院長汪仁致歡迎辭並宣布會議開幕
人民郵電出版社教育出版中心總經理李海濤致歡迎辭並對教育出版及新媒體類專業教材建設進行成果彙報
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新傳媒與藝術學院院長李文教授介紹學院發展建設情況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喻國明教授作了題為《生成式AI對社會以及新聞傳播學科的影響》的主旨演講
喻國明教授認為我們正處在從工業文明時代向數字文明時代過渡的深刻轉型期,生成式AI越來越以係統化的方式和生態級意義上的重構在破壞舊世界、建構一個全新的世界。從人工智能三個發展演進階段來看,ChatGPT以一種無界的方式實現了語義世界的價值構建與產品生成,全麵融入人類實踐領域,且具有去邊界、場景性、交互性和參與性等顯著的特征。文生視頻的智能大模型Sora完成了對於物理世界的係統模擬和場景構造。Sora作為場景媒介,構築了一個與人類生活在認知感覺上完全一致的真實場景,並且這一場景由於加入了時間的因素,在不考慮算力限製的情況下,可以實現向前的推移和向後的延展,在時間上具有生長性。這些特點使得Sora實現了人工智能升維的突破。從ChatGPT到Sora,生成式AI將成為未來社會的基礎設施,不僅如此,生成式AI也是對於人的又一次重大的賦能賦權,“新常人政治”將會成為數字文明時代社會治理的基本特征。因此,麵對生成式AI下的認知競爭與傳播新生態,我們需要“換賽道”“換場景”“換引擎”“換模式”“換手段”“換平台”,還需要關注未來傳播中傳播觸達、信息粘性、內容解碼、品牌認同四個關鍵節點。因此,他認為,未來的新聞傳播學科重構麵臨三個關鍵性課題,包括行為傳播學、遊戲是承擔未來社會主流傳播的“升維媒介”以及認知競爭。
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李明德教授分享了《新聞傳播學科創新發展的三個機遇》的主題報告
李明德教授以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為例,指出新聞傳播學科首先麵臨跨學科發展的機遇,跨學科交叉融合特別是文理工的交叉融合,涉及不同的學科門類和學科標準、體製機製、成果認定與考核等問題,如何真正讓學科交叉迸出新的火花,還有進一步深化的空間。他進一步指出,任何的跨學科,都要從自身學科發展立場出發。比如,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部與人民網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開展傳播內容智能理解方麵的研究,數學與統計學院與南方報業集團有大數據媒介分析方麵的合作。其次,新聞傳播學科還麵臨智能技術驅動發展的機遇,他認為未來的傳媒業,人機協作是大勢所趨,AIGC技術與媒體從業者深度協作,各自發揮所長,才能產生新聞內容生產和傳播最優解。新技術成為一種嵌入性的力量,深刻地改變了新聞傳播學科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範式,直接推動了新聞傳播學科的跨學科互動。最後,新聞傳播學科麵臨重新架構學生知識和能力的機遇。他認為智能媒體時代新聞傳播人才應當具備三大能力:第一,媒體社會責任能力,即價值判斷能力;第二,核心業務能力,即事實核查與整合能力、數據分析與使用能力;第三,“隱性能力”,即情境內涵的認知能力。
《傳媒》雜誌社長、主編楊馳原編審作了題為《人工智能對傳媒教育的影響與未來發展》的報告
楊馳原主編從人工智能在傳媒界的應用、人工智能對傳媒教育的影響、人工智能未來發展展望三個方麵入手來進行深入分析闡述。他指出,目前人工智能正日益嵌入傳媒行業之中,在采編播發等各個環節得到廣泛應用,促使融媒體向智媒體升級。其次,人工智能對傳媒教育,如教學、寫作、就業等方麵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麵對人工智能這種顛覆性技術的來臨,我們要直麵麵對,敞開懷抱,積極應對。最後,他對人工智能的未來進行了展望。他認為,未來,人工智能治理將是全球性重大課題,中國在這方麵將發揮巨大作用。人工智能目前創造的一切奇跡皆為序曲,更強大、更驚人的人工智能正在向我們走來。他接著講到,由美國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發布的人工智能文生視頻大模型Sora,展現了人工智能的無限可能,未來Sora的進化將顛覆性地改變傳媒業。
武漢工程大學張誌(秋葉)副教授分享了主題為《新媒體課程AI教學實踐案例》的報告
張誌(秋葉)副教授認為麵對人工智能的發展,各高校應該順勢而為,在教學課堂上開展AI+。他通過剖析課堂中已經讓學生們通過AI所作的作業案例,演示高校如何將AI大模型引入到自己的日常教學中。他認為AI時代的教學第一課,是要係統培訓學生理解提示詞,學會訓練提示詞,掌握和智能機器的對話能力。除此,他認為AI可以解放老師的生產力,當使用AI的時候要給出明確精準的提示詞,還可以通過創建AI助手來快速反複調用寫好的提示詞,以及當提示詞越來越多時,如何整體複用共享等內容。最後他認為可以通過搭建AI+課堂、AI+助力、AI+實訓,AI+專業,來設計高校AI+係統建設頂層規劃。
在上午的主論壇中,同步還開展了喻國明教授《網絡新媒體導論》和李明德教授《網絡輿情概論》新書發布會。新書出版方國家一級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教育出版中心總經理李海濤、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副院長潘昊分別與兩位作者共同為新書的發布揭牌。
教學教研與學術發表專場
古顯義社長作了題為《新文科背景下新媒體類專業數字教材的建設與發展探索》的報告
申玲玲教授作了題為《智媒體背景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的報告
徐梅芳教授作了題為《智媒體背景下在大學生中組織開展新聞閱評工作的多重價值與實踐路徑》的報告
朱豔茹副教授作了題為《基於成果導向和就業導向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產教融合實踐教學體係建設研究》的報告
董少偉副教授作了題為《廣西網絡與新媒體教育的“賀州學院模式”》的報告
劉鑫副教授作了題為《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區域協同“新質”培養路徑研究》的報告
邵鵬副教授作了題為《<社會網絡分析>課程建設與思考》的報告
鄭偉副教授作了題為《從大模型邁向多智能體:媒體內容生產的新機遇與挑戰》的報告
李振粉副教授作了題為《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聞學專業社會實踐課程的建設與教學實踐研究》的報告
吳治剛副教授作了題為《新媒體新銳創新實驗班產教融合探索》的報告
王釺江老師作了題為《少數民族地區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建設的困境與展望》的報告
孫東軒老師作了題為《基於傳媒藝術類專業國際交流合作的實踐探索》的報告
張瀟予副教授作了題為《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探新》的報告
焦健老師作了題為《思政引領、交叉融合、鼎新革故、學思踐悟:四輪驅動式傳媒人才培養實踐》的報告
魏渲副教授作了題為《北京城市學院傳播學專業建設分享》的報告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