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禮有一個堅定的信念:繼承發展祖國傳統醫藥,為人民群眾的健康服務。這個信念使他以驚人的毅力潛心教書育人,忘我救死扶傷,勇攀科研高峰。為了這個信念,他執著一生,將畢生心血傾注在中醫藥事業上。
——題記
張伯禮擁有多個頭銜,也肩負著更多責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名中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主任,第十一至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國家“重大新藥創製”專項技術副總師、國家重點學科中醫內科學科帶頭人、教育部中醫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2013-2017)、第十一屆藥典委員會副主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副主席、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世界華人中醫醫師協會會長……在一個個崗位上,他兢兢業業地工作,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張伯禮從事心腦血管疾病防治和中醫藥現代化研究40餘載,迄今已承擔並完成了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40餘項,榮獲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內的國家獎7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1項,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授權專利20餘項,SCI收錄論文80餘篇,主編專著20餘部。他曾獲何梁何利基金獎、吳階平醫學獎、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樹蘭醫學獎、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麵對這些榮譽,他總是說,“我隻是一名普通的中醫藥教育工作者,是黨和國家培養出來的,有責任繼承和發展好中醫藥學。”
培養出一批超過我的學生
張伯禮是天津中醫學院的首屆碩士研究生。在當年艱苦的學習條件下,老師們不講條件、不計報酬、甘於奉獻。正是在這種精神的熏陶下,1982年畢業後,他決心留校,成為一名教師。麵對教室裏一張張渴望知識的麵孔,他深感肩上責任沉重。從被人稱為老師的那一天起,教師的使命便在他的心中刻上烙印,伴隨著母校給予的“天中情懷”精神,讓他在今後的教育生涯中,舍己為人、忘我工作,傾注畢生心血。
在他看來,教師就是階梯,可以讓更多學生不斷發展向上。因此,他的課程一般都安排在晚上,既不耽誤工作,也不影響學生的課程。晚上不吃晚餐是常事,有時身體吃不消,就吃幾塊巧克力,再喝上一杯熱茶,然後繼續講課。
郭利平博士至今仍清楚地記得,那年學校購入一台用全血檢測血小板聚集性的新儀器,為摸索實驗條件,建立基礎數據庫,需要新鮮血液進行反複測試。主持這項測試的張伯禮,先後8次抽取自己的血用來測試,深深感動了學生們。他教導學生們勇於在實踐中鍛煉才能、提高本領,做對國家有用的棟梁之才。他培養的3位博士撰寫的論文,先後被評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而全國中醫藥領域也僅有8篇論文獲此殊榮,還有2篇論文獲得提名獎。學生們說:“獲獎看得見,但張老師付出的心血誰知有多少。他傳給我們知識,也教我們做人。”他卻說:“學生們獲獎比我自己獲獎都高興,培養出一批超過我的學生,就是我最大的心願。”
張伯禮說,醫學生不僅要學習精湛的醫術,還要樹立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宗旨。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1989年,他帶著學生王保和、姚遠去西安參加學術會議。原以為會議結束後,買轉天早晨的飛機返津,不耽誤當天的門診,沒成想飛機票沒訂上。“老師,咱晚一天回去行不行?”“咱晚一天沒事,那麼多病人豈不是白來一次?”張伯禮態度堅決,當機立斷乘當天下午的火車趕回天津。
那天,硬座車廂裏異常擁擠,連走道上都站滿了人,水喝不上,廁所去不了。將近20多個小時,兩位小夥子都感到有些堅持不住。這時他們發現,一直坐在他們身邊的張伯禮,額頭上布滿虛汗,臉色蒼白。看見他們緊張的神情,張伯禮淡淡一笑說:“沒大礙,我頂得住,過一會兒就好了。”火車終於駛進天津站,趕回醫院後,他一分鍾也沒休息,直接走進診室,忙說:“對不起,讓大家久等了……”王保和說,那一刻他的眼睛濕潤了。從此他知道了醫生該怎麼對待病人,也懂得了什麼樣的人才是患者信賴的好大夫。
有人說,張伯禮很“神”,帶出的學生個個出息。原因何在?每當有人這樣問時,他總是笑笑說:“培養中醫生,一要敬業;二要有醫德,大醫精誠,服務病人;三要學會中醫的辨證思維方式,辨證論治是一門高超的藝術;四要加強臨床實踐,倡導問疑精神……”就這樣,這些年張伯禮先後培養了博士後、博士、碩士280餘名,分布在五大洲和各省市,他們多數已成為中醫藥界的骨幹力量。
讓更多中醫藥人才從這裏出發
早上6點半,在天津市靜海縣團泊新城西區,“勇博勵誌班”的幾百名同學用整齊劃一的操練開始了新的一天。每天半個小時的晨練和20分鍾的晨讀是這個班雷打不動的“必修課”,這份“堅持”,是一種特別的磨練。
2009年,在張伯禮的倡導下,以“責任、堅韌、克己、奉獻”為班訓的“勇博勵誌班”正式成立。這個班每年從新生中招收學員,通過學生自我組織、自我約束、自我激勵、自我評價的管理模式,磨練學生成長成才,讓學生懂得吃苦耐勞、團結協作、回報感恩社會,修煉提升學生們的整體素質。2015年該班榮獲第八屆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成果一等獎,2018年獲批天津市高校“一校一品”思想政治工作品牌首批建設項目。
十年來,“加入勇搏、挑戰自我”的信念在全校學生中傳遞普及。截至2019年底,先後有12356餘名學子在勇搏勵誌班學習曆練,有517名同學獲得了勇搏四星學子證書、有1944名同學獲得勇搏三星學子證書、有2482名同學獲得勇搏二星學子證書、有4717名同學獲得勇搏一星學子證書。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一大批勇搏學子經受過身心磨礪和意誌鍛煉後脫穎而出,754人榮獲市級以上競賽獎勵、3358人獲得校級競賽獎勵,平均每人參與晨練、晨讀1074小時,參加社會公益服務活動達53544人次,累計服務時間183494小時;90%的學生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702名同學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我校“十佳大學生”校長獎學金、“岐黃科技獎學金”和“天中之星”特別貢獻獎學金獲獎名單,以及保送研究生名單中有80%來自勇搏勵誌班。
為進一步激勵、資助在校家庭困難和立誌於中醫藥發展事業的優秀學生,張伯禮先後捐出個人獲得的“吳階平醫學獎”、“何梁何利獎”等各類獎金二百餘萬元,設立“勇搏”基金,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
張伯禮常說,一流的醫生應該坐下來會看病,站起來能演講,閉上眼會思考,進了實驗室能科研。“我給學生講課時經常提到,同樣的錯誤不要犯第二次,因為你犯一次錯誤,可能就會給患者帶來很多痛苦。所以醫生要擅於去悟,去思考,去總結。”為此,他堅持院校教育和師承教育相結合,要求學生從院校走出去,跟臨床名師學習經驗。他還特別鼓勵師生間對病例的分析討論,創建了“基於案例的討論式教學——自主式學習聯動”的教學方法,2009年獲得了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每年的七月畢業季,都是張伯禮最幸福也是最辛苦的時刻。在每年一次畢業典禮上,他都親自給近三千名畢業學子授予學位,並逐個握手合影。他說:“人生有些節點是不能忽略的,我雖然累幾天,但學生們會記住這一刻。我希望更多中醫藥人才從這裏出發,學有所成,成為讓患者滿意的好大夫。”他滿含著期待和愛的目光,送走一批又一批的本、碩、博畢業生,用這一儀式感向莘莘學子們傳遞著“不為良相,則為良醫”的理念,期待著這些後來者能夠服務患者,造福人類,把中醫藥做得更大更強。難怪中醫藥大學的師生們說,他們的張校長是最辛苦的人,也是精力最充沛的人,還是對學生最無私關愛的老師!
讓中醫藥發揚光大
沒人知道中醫藥在張伯禮心裏的分量到底有多重,但卻知道幾十年如一日,他把所有精力和時間都用在了中醫藥的研究和發展上。他經常對身邊的人說:“我平生最大的理想,就是讓中醫藥發揚光大。”正因為如此,他一生追求、無怨無悔。而他沒想到的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他與他熱愛的中醫藥一道上了“熱搜”。
2020新春時節,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張伯禮被中央疫情防控指導組急召馳援武漢。在武漢,他深入定點醫院、方艙醫院、社區,給病人會診,調查疫情,製定治療方案、研究中藥治療新冠肺炎的處方。他率領中醫“國家隊”進駐江夏中醫方艙醫院。在這裏,既有統一方案,又根據患者的病症采取個性療法,所有患者除統一服用中藥湯劑外,還因人施治調製中藥顆粒劑,再輔以保健操、八段錦和心理疏導。從2月14日開艙至3月10日休艙,江夏中醫方艙醫院運行26天,收治病人564人,實現了“三個零”:病人零轉重、零複陽;醫護人員零感染。82天的武漢戰“疫”,把膽留在武漢的張伯禮,挺起了中醫藥人的脊梁。中醫藥以其優異表現和突出貢獻實力“圈粉”,在抗疫戰場上書寫了文化自信的絢麗篇章。
正如他常說的,中醫藥學雖然古老,但它的理念、方法並不落後,相對於西醫的優勢,提高中醫研究技術迫在眉睫。為此,他帶領團隊連續承擔了3個國家“973”項目——“方劑關鍵科學問題的基礎研究”,創建了包括4萬個組分的中藥組分庫,搭建關鍵技術平台,研製了芪參益氣滴丸、三葉糖脂清等多個組分中藥新藥。上世紀九十年代中葉,他擔任中藥現代化產業基地建設專家組組長,指導中藥現代化的建設與發展,推動中藥產業快速發展,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20年間中藥工業總產值從235億元增加到近9000億元,成為我國醫藥產業的重要支柱。
要傳承發揚好中醫藥,實現中醫藥現代化,任重而道遠,張伯禮深知這一點。2006年,他又率先提出了中成藥二次開發策略、方法和關鍵技術,致力於將傳統中藥大品種轉化為安全有效製劑先進的現代中成藥。曆時8年攻關,他帶領科研團隊完成了天津市30個中藥品種的二次開發研究,銷售過億元品種由3個增加到12個,銷售額累計超過230億元,促進了中藥產業向科技型、高效型和節約型轉變。這一研究方向被納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發改委和工信部醫藥衛生產業發展規劃;核心技術也隨之推廣應用於全國19個省市近百家企業,培育了中藥大品種群,中藥大品種群產值約占中藥工業總產值的1/3,推動了中藥企業技術升級換代;服務臨床,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力促進了醫改工作。該研究成果獲得201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現如今,中醫藥發展麵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他一心撲到國家中醫藥戰略發展建設中,參加或主持中醫藥現代化頂層設計,參與起草了科技部《中醫現代化科技發展戰略》、《中藥現代化發展綱要》、《重大新藥創製專項計劃》等國家重大中醫藥計劃。在調研基礎上,2010年向國務院提出了中藥大健康產業發展戰略,相關建議被采納,國務院出台了《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發展規劃》,該產業蓬勃發展,產業規模已經達到 1.5 萬億元;提出了中藥資源是國家戰略資源,上報國務院並被采納,由工信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多個部委出台了《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作為十一屆、十二屆、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他為民生請願,為國事建言,為推動中醫藥事業的大發展積極呼籲、建言獻策,在中醫藥立法、醫療改革、中藥現代化發展、健康產業培育、中藥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麵,提出議案建議60餘項,多數建議被采納。
作為一位校長、教育家,張伯禮十分重視中醫藥教育質量提升及標準化建設,致力於創建中醫藥高等教育規範。2008年,他主持製定了國內首個中醫本科醫學教育標準——《中國·中醫學本科教育標準》,在全國開展了中醫藥標準化建設和中醫學專業的認證工作,對規範中醫辦學、保證教育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他還主持製定了世界中醫學教育史上第一個國際標準——《世界中醫學本科(中醫師前)教育標準》,並被頒布執行,在全球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推廣應用,他還組織編寫世界中醫核心教材,建立國際中醫師資培訓基地,有力地推動了中醫教育的國際化和標準化,引領了世界中醫教育健康發展。基於此,他主持完成“以標準引領全球中醫藥教育——中醫藥教育標準的創建與實踐”項目,獲2018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路漫漫兮修遠矣,吾將上下而求索。40多載春秋,張伯禮從風華正茂到霜染雙鬢,從莘莘學子到為人師尊,從名不經傳到高山仰止,年歲在增長,職位在變遷,聲名在顯赫,但他為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事業,努力拚搏,勤奮奉獻的步履和隻爭朝夕的精神從沒有休止過!“新目標,新征程。當今中醫發展麵臨千載難逢的機遇,同時也麵臨史無前例的挑戰。我們要把握機遇,迎接挑戰,為中醫藥現代化和走出國門而奮勇拚搏,鞠躬盡瘁!”這是張伯禮發出又一宏願。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