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判斷:曆史篇
http://gongwuyuan.eol.cn 來源: 作者:中公教育 2010-09-28 大 中 小
【經濟發展】
一、曆代改革
(一)古代著名的改革
春秋時期齊國管仲改革: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製,使齊國強盛,齊桓公確立霸業。
公元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廢除特權,獎勵耕戰;建立縣製。秦國封建經濟得到發展,國家實力增強,為秦統一全國創造了條件。
公元8年王莽改製:王田私屬,不許買賣;多次改變幣製。改製激化了社會矛盾,以失敗告終。
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改革:頒布均田令,實行漢化政策。改革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複和發展,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融合。
後周周世宗改革:采取措施開墾荒田,取消苛捐雜稅,重視興修水利,整頓軍隊,嚴格紀律。後周力量增強,為後來結束分裂割據局麵奠定了基礎。
北宋王安石變法: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保甲法。興修水利,發展了農業,政府的收入增加,軍事力量也有所增強。但是新法觸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反對而失敗。
明朝張居正改革: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治理黃河,實行“一條鞭法”,采取軍事改革措施。明朝經濟狀況得以改善,財政收入有所增加,國防實力增強。改革限製了大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最終失敗。
(二)近代改革
近代曆史上有三次新政,即洋務運動、百日維新(戊戌變法)、清末新政。
洋務運動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通過《天津條約》把侵略勢力由沿海延伸到內地。
戊戌變法發生在《馬關條約》簽訂後,中國半殖民地化加深,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清末新政發生在八國聯軍侵華之後,《辛醜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三次新政都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甲午戰爭的慘敗,宣告了標榜“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的破產。百日維新如同曇花一現,在封建頑固勢力的反撲下,歸於失敗。清末新政沒有給清朝統治者帶來穩定,反而激化了國內矛盾。但三次新政都有利於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民族資產階級的壯大。
1861年俄國農奴製改革:亞曆山大二世頒布“二一九法令”,禁止買賣農奴,農民通過贖買獲得一些份地。1861年改革是俄國曆史的重大轉折點,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
明治維新:19世紀60年代日本明治天皇進行改革。政治上廢藩置縣,廢除封建等級製度,“四民平等”,製定憲法。經濟上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製,確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文化上生活方式西化。明治維新使日本成為當時亞洲唯一獨立的國家,並逐步成為列強之一。
二、曆代農業經濟政策
春秋: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對公田征收其收成的十分之一作為稅賦,對公田之外的份田、私田同樣根據其實際畝數,收取收成的十分之一作為賦稅。初稅畝被認為是我國古代農業稅製的開端。
秦國:公元前356年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戰,禁止棄農經商。
西漢: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士兵複員生產,歸還逃亡者田宅;釋放奴婢為平民;減輕田租。
東漢: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減輕田租;廢除王莽時的苛捐雜稅。
三國:蜀國諸葛亮實行減輕賦稅、獎勵農耕政策;曹魏重視保護農桑。
南北朝:485年,北魏頒布均田令,推行均田製:按性別、年齡把土地分配給農民。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隻準使用,不準買賣。受田的農民必須向國家繳納租稅,並服徭役和兵役。
唐朝:沿用均田製,實行租庸調製。武則天獎勵農業生產。
北宋:形成租佃製,確立勸農製度,對開墾荒地提供財政支持,推廣先進生產技術,組織興修水利等政策措施,成功推動農業經濟較快發展。
明朝:明初獎勵墾荒,減免賦役,實行屯田;推廣植棉。明朝中期宰相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把田賦、徭役和雜稅合並起來,折成銀兩,分攤到田畝上收取。
清朝:獎勵墾荒;宣布“更名田”;實行“攤丁入畝”:將丁銀攤入田賦征收,廢除了以前的“人頭稅”,使無地農民和其他勞動者擺脫了千百年來的丁役負擔;地主的賦稅負擔加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製或緩和了土地兼並;而少地農民的負擔則相對減輕。
1931年春土地革命路線: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製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的土地所有製為農民的土地所有製。
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在根據地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1947年,中共製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製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製度,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950年,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1952年底,全國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3億多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土地。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農村普遍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製。2007年出台的《物權法》確定農村耕地承包期限為30年。
2006年,我國廢除了農業稅。
三、生產工具發展曆程
夏朝:用木製耒耜播種,用石刀、蚌鐮收割莊稼。
商周:製造和使用青銅器。
春秋戰國:鐵器用於農業生產,出現牛耕。
西漢:普遍使用鐵農具、耦耕,出現馬耕,使用犁耕法,用耬車播種。
東漢:杜詩發明“水排”,鼓風冶鐵。畢嵐創造龍骨水車,是流傳最久遠的農用水車。
三國:曹魏馬鈞完善翻車,用以灌溉、排澇。
唐朝:創製曲轅犁、筒車。
元朝:黃道婆改進棉紡織工具。
三次科技革命比較表
四、水利工程
1.灌溉工程
秦國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綜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
鄭國在秦國鹹陽附近開鑿了鄭國渠,灌溉田地400萬畝。
漢武帝時,在關中鄭國渠上遊南岸鑿了六道輔助渠道——六輔渠,又開鑿了白渠。
2.運河工程
秦政府為解決運軍糧的困難,派史祿開鑿靈渠,溝通湘水、漓水。
隋煬帝於605年下令開鑿京杭大運河,加強南北交通,促進南北經濟文化交流。
元世祖時,為解決運糧困難,開鑿會通河、通惠河、膠萊運河。
五、對外貿易
秦漢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
(1)絲綢之路
西漢時中國同西亞和歐洲的通商關係開始發展,中國的絲和絲織品,經“絲綢之路”運到西亞、大秦。絲綢之路的路線,由西漢都城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然後分為兩條路線:
一條由陽關,經鄯善,沿昆侖山北麓西行,過莎車,西逾蔥嶺,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今埃及亞曆山大)。另一條出玉門關,經樓蘭、商昌、龜茲,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蔥嶺,過大宛,經撒馬爾罕,至馬什哈德(伊朗),西通歐洲。
另據專家考證,在浙江良渚遺址出土的距今5000年的玉琮,及河南殷墟出土的商代玉器,其皆為新疆和田玉及青海昆侖玉,可見中國東西部經貿交流的曆史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期。
絲綢之路上保留至今的文明遺跡有甘肅的陽關、莫高窟,新疆的高昌故城、交河故城、樓蘭遺址等。
(2)海上絲綢之路
秦漢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初步形成。西漢朝廷派出繹使率領的船隊,沿著民間貿易開發的海上航線,到達中南半島,南洋群島,印度東南海岸和斯裏蘭卡等地。海上絲路起於秦漢,興於隋唐,盛於宋元,明初達到頂峰,明中葉因海禁而衰落。海上絲路的重要起點有番禺(今廣州)、登州(今煙台)、揚州、明州(今寧波)、泉州、劉家港等。
唐代對外貿易興盛。唐都長安是亞洲經濟文化中心。對外貿易經陸路和海路與亞洲、歐洲各國往來。唐政府在廣州設市舶使管理對外貿易。這一時期貿易的重點是亞洲,交往對象主要是朝鮮、日本、天竺、波斯、大食等。
南宋造船業進步,羅盤針應用於航海,對外貿易大大發展,對外貿易東達日本、朝鮮,西至非洲一些國家。元朝對外貿易更加繁榮。意大利人馬可·波羅記載了這段繁華的曆史。
明朝初期,鄭和下西洋,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促進了明朝海上貿易的發展。明朝中後期至清朝實行閉關政策,古代對外貿易開始進入蕭條時期。
1840年,英國用海軍的炮火打開中國的大門,半殖民地的中國,對外貿易伴隨著屈辱。
民國時期,上海和廣州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東方都市。
1949年新中國成立,美國等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中國實行經濟封鎖。
1978年改革開放,先後設立深圳、珠海、廈門、汕頭四個經濟特區和14個沿海開放城市;1990年建設浦東開發區。1992年鄧小平南巡,提出要加快改革開放。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1世紀前十年中國奠定了世界工廠的地位,中國與世界的聯係越來越緊密,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新航路的開辟:
1487~1488年迪亞士遠航非洲南部,發現好望角。
1492年,意大利人哥倫布在西班牙皇室支持下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大陸。
1497~1498年,達·伽馬開辟了通往印度的航線。
1519~1522年,麥哲倫船隊完成人類首次環球航行,證明了地球是圓的。
比較點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時間 | 18世紀60年代—19世紀40年代 | 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 20世紀四五十年代至今 |
發源地 | 英國棉紡織業 | 美國、德國 | 美國 |
關鍵性科技 | 瓦特改良蒸汽機 | 發電機、電動機 | 電子計算機 |
科技成果 | 珍妮機、汽船、火車機車 | 電燈、電話、電車、電報、汽車、飛機 | 克隆、基因工程、航天飛機、電腦 |
時代標誌 | 蒸汽時代 | 電氣時代 | 電子信息時代 |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