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真諦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力。”
——愛因斯坦
2024年4月7日,文化傳媒學院“深化課程改革 構建高效課堂”課程檢視工作坊在設計與媒體實驗中心一樓大廳順利展開。孫建榮教授、文化傳媒學院副院長曹小娟副教授及全體教職工共同參與,艾德藝術設計學院、通識教育學院、教師發展中心的部分老師參與。工作坊秉持著文化傳媒學院傳播學科的專業性,以及大學高等教育的專業性,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確保教學質量的提升,滿足學生全麵發展需求。
上午,工作坊邀請了孫建榮教授擔任主講嘉賓。孫教授結合自身豐富的學術與實踐經驗,深入剖析了課程檢視的重要性,並從國際視角解讀了課程檢視的國際化、專業性。
他強調,課程檢視是確保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教師們應從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麵進行全麵審視。他從質量保障是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與教學質量保障的核心切入,講述大學課堂教學的專業組成、大學課堂教學的職業組成,如何檢視課堂選擇講授內容適宜的深度和廣度,提出質量內涵、誰對質量保障負責,如何進行質量保障的問題讓教師們進行探討,以討論式教學方式,再從課程大綱、人才培養計劃、人才培養定位深刻剖析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多維度多體係分析課程教學質量。
孫教授以《媒介素養》課程為例,課前給參訓老師布置了作業,從教學目標、教學活動、考核設計的深度、廣度6個維度進行拆解,不預設作業答案,激發老師們的興趣,引導參訓教師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給予限定時間進行小組討論,形成提高課程實效提升方案,並讓各組分享討論成果。同時邀請《媒介素養》課程團隊授課教師從教學內容深度、教學目標等方麵對其他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回應,他人檢視與自我檢視共同形成對課程講授內容的深度、廣度的檢視,使教師們初步掌握了課程檢視的基本方法論。
下午,全體參訓老師分組對4個專業的8門課程(每個專業1門概論類課程,1門實踐類課程)進行了係統檢視。8組參訓老師在討論中針對課堂講授內容的深度、廣度,從教學目標、教學活動、考核設計等方麵進行檢視,並形成思維導圖進行分享。
以概論類的課程《數字出版導論》為例,課程負責人劉立紅老師分享該組的研討結果。
該組首先錨定課程檢視6個象限中的“課程目標的廣度和深度”這兩個觀察點。從《數字出版導論》課程在數字出版核心課程體係中的位置和排序,以及該課程大綱中的課程目標檢視,檢視的結果是該課程應著力培養學生的專業認知廣度,深度可以在某些模塊或某些具體內容上進行體現。
其次,檢視該課程大綱的幾個目標發現,課程目標撰寫方麵存在不夠嚴謹地表述,比如針對學生群體,應統一使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教學動詞,而第四個目標中的“培育”這一動詞則切換為教師視角,不太符合學生群體的麵向。
最後,具體到章節目標檢視環節,該小組以課程目標四中的“引導學生初步體驗用戶思維”的目標為例做了檢視分享,該目標的計劃學時為2學時,原本的設計為:用戶思維是什麼(what)、用戶思維的重要性(why)、用戶思維初體驗(to do),前麵老師講,後麵學生基於教學設計工具進行探討、練習。
通過檢視,團隊發現該課程設計的優勢有兩點:
1.從易到難,從認知到實踐,從理解到實踐,從理論到實踐,是一個進階的過程;
2.為後續課程,如設計類、創意策劃類課程的課程成果——產品輸出做好前期鋪墊。
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內容有兩點:
1.概念的認知、意義的認知,不用教師來講,可以在課前讓學生自行學習,或者在課後布置成小作業,推動學生自主探索,基於此,把教學講授的時間騰出來,推動學生形成初步的產品思維;
2.產品思維的形成,是一個抽象的過程,如何在課程考核的形式,比如考試,內容上展現出如何能實現考核目標的。
通過檢視,課程團隊進一步明確了課程下一步建設和改進的方向,蓄力未來課程發展。
工作坊還特別設置了兩個觀察員,從講座、討論到後期分享,全程以第三者的視角觀察整個活動的進行,並對活動提出自己的感想,也幫助參訓教師以另外一種視角審視自己的學習投入,總結學習收獲。
活動結束後,參訓教師說:“孫教授這次的課程檢視工作坊,本身就是一堂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觀摩,從這次工作坊中,我們不但學到了課程檢視的方法,也是一次教學設計的學習機會,很受啟發!”
自本學期開學起,文化傳媒學院各基層學術組織紛紛組織了磨課活動,旨在通過對每一門課程授課內容、教學過程、教學設計的研討,切實提升課堂實效,這次課程檢視工作坊安排在各基層學術組織磨課活動的中期階段,也更有利於引導老師們更深層次對課程內容進行多方思考。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