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交通學院:打造交通特色文化育人體係
山東交通學院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挖掘交通辦學特色和交通文化特色,打造交通特色文化育人體係,構建交通特色品牌“文化圈”。2023年,學校交通特色文化建設相關成果獲批山東省省級beplay体育手机生研學基地,入選濟南市“行走黃河、品鑒濟南”沿黃九省(區)精品研學課程。
一、著力交通文化體係建設,交通特色固化於製
統籌“文化+育人”一體推進。將校園文化建設列入學校“十四五”發展規劃,將校園文化建設一體融入學校思想政治體係、全環境立德樹人的寬廣平台。製定《關於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關於加快構建思想政治工作體係的實施方案》《全麵推進“三全育人”工作實施方案》等,使交通特色文化管理機製、校園環境、文化活動等有效協同,推動實現全環境立德樹人。
推動“文化+文明”有效融合。以學校入選創建全國文明校園先進學校(2021-2023)為契機,製定《文明校園常態化建設工作實施方案》《校園文化建設實施方案》,常態化開展文明校園建設。立足學校交通專業特色,以文化傳承與創新為重要載體,將“六個一”交通特色文化景觀、汽車文化博物館、“山東手造”木工坊等交通文化育人載體串珠成鏈,不斷豐富完善校園文化景觀,構建具有曆史傳承、時代特征和交通特色的校園文化育人體係。
二、著力交通文化內涵提升,交通特色內化於心
著眼“內涵+品牌”雙向提升。以加強校園文化品牌建設為抓手,老品牌有新亮點、新品牌有硬舉措。“校園十大文化品牌”和“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項目”建設初具成效,重點打造“誠信驛站”等10個文化品牌和“紅色交通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等10個精品項目。其中“誠信驛站”獲第十八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國家級二等獎、省級特等獎,第十三屆“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國家級銅獎、省級金獎。
聚力“內涵+特色”提質增效。整合校本紅色資源、曆史人文資源、交通文化環境,以景育人、以文化人,提升文化建設質效。打造《共產黨宣言》主題展館,獲批山東省黨員教育現場教學基地、濟南市黨員教育精品現場教學點,成為交通特色文化育人體係的又一重要補充。開設“交通文化大講堂”,邀請專家學者、行業從業人員、校友等進校宣講,為青年學生“傳交通之道、授交通之業、解交通之惑”。學校《交通特色文化育人體係》入選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項目。
三、著力交通文化平台拓展,交通特色外化於行
注重“課內+課外”協同聯動。充分發揮課堂主陣地、主渠道作用,以課堂教學改革為牽引,打造交通文化通識課。開設《交通文化發展簡史》《船舶與航運文化》等20餘門課程,將交通強國戰略、交院曆史文化融入課堂。在膠濟鐵路博物館等建立實踐教學基地,聘請對方相關專家擔任學校實踐教學指導老師,定期開展教學和學術交流活動,形成以“彰顯交通特色、講好紅色故事”為標誌的交通特色實踐課程。
強化“線上+線下”雙輪驅動。堅持在布局上求擴展、在形式上求創新、在效果上求突破,增強文化載體建設針對性和有效性。發揮汽車文化博物館、校史館、威海校區校史文化長廊等線下場館,結合“紅色雲展廳”、紅色文化虛擬展館等線上展館育人作用,讓師生深入了解交通文化、紅色文化。完善融媒體中心建設,發揮“1+N”融媒矩陣效應,推出《學交古今 誠通天下》等交通文化專題片,學校獲批“山東教育融媒體建設試點單位”。
四、著力交通文化傳播輻射,交通特色外延社會
拓展“文化+服務”輻射廣度。廣泛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誌願服務、交通文化科普活動,加大交通特色文化輻射範圍。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9支實踐隊,常態化開展交通文化宣講、交通普法宣傳、交通行業誌願服務等,服務基層群眾30000餘人次。整合學校科普基地資源,依托中國公路科普教育基地、首批山東省交通運輸科普基地、山東省科普基地、山東航運文化研究教育基地等進行交通文化科普,形成以“汽車文化”“深藍航線”等為代表的科普品牌。
加大“文化+研學”輻射深度。發力交通文化精品研學教育實踐,形成具有交通特色、山東特色的主題研學品牌。建成1個省級beplay体育手机生研學實踐基地、5個研學實踐分基地、6門特色研學精品課程,交通特色文化研學課程入選“行走黃河 品鑒濟南”沿黃九省(區)精品研學課程並被濟南市首張研學地圖收錄。濟南市經五路小學、山師附小、大學城實驗學校等50餘所學校師生到校開展交通文化研學、藝術與手工創作、誠信文化體驗等主題的研學教育實踐150餘場次。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