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网页登录
beplay2网页登录
“高素質教師”具備什麼特質?名師專家談教師成長
2024-07-18 12:58
beplay2网页登录
作者:

  7月15—16日,“教育家精神引領高素質教師隊伍成長大會”在山東臨沂高新區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九百餘名教育工作者參加了大會。本次大會由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主辦,山東起立科技有限公司、山東博恩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承辦,青島起立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協辦。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在第三十九個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致信全國優秀教師代表提出弘揚教育家精神,並深刻闡釋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202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指出,“要以教育家精神為引領強化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為此,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發起召開了本次大會,旨在充分發揮教育家精神引領的作用,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充滿活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北京師範大學兒童家庭教育中心主任邊玉芳,昆明醜小鴨中學校長詹大年,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項賢明,南京市首批德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南京市首屆德育工作帶頭人郭文紅,青少年心理教育專家、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谘詢中心特聘督導陳默,新教育研究院院長、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李鎮西,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教育部首任新聞發言人王旭明,萬物啟蒙課程創始人錢鋒8位專家在本次大會上先後進行了分享。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秘書長馬國川、山東省臨沂市教育局教師工作科科長郭希家、山東省臨沂高新區教育體育工作辦公室主任董西尚等出席會議並在大會上致辭。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秘書長馬國川


△山東省臨沂市教育局教師工作科科長郭希家


△山東省臨沂高新區教育體育工作辦公室主任董西尚

  邊玉芳:讀懂孩子,協同育人

  有沒有一本書,對你的職業生涯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北京師範大學兒童家庭教育中心主任邊玉芳的回答是兒童文學短片小說《小王子》。這本書是法國作家安托萬·德·聖埃克蘇佩裏於1942年創作。作者選取了一個孩子看世界的角度來講述人生故事。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北京師範大學兒童家庭教育中心主任邊玉芳

  邊玉芳稱,每個人都從孩提時代過來,但我們常常忘記曾經曆過的兒童時代。每個人都會被過去的經驗所塑造。如果讀懂了自己,也有助於理解孩子。

  邊玉芳表示,中國的教育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候,教育生態麵臨巨大考驗。新的時代給教育賦予了新的使命。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對教師來說就是要讀懂孩子。“我們必須要從自己封閉的教育體係中跳出來,為孩子創造一個好的成長環境。現在強調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育人是根本,協同是關鍵,機製是保障。”

  邊玉芳談到,一個在社會上取得成功的人,往往具有自信和韌性的特質,這些都是由童年經曆所塑造,都是由學校、家庭、社會共同作用的結果。隻有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才能使教育效果最大化,才能營造兒童成長的健康環境。

  當一個人在生活中沒有成功的體驗,他會認為自己永遠是一個失敗者,即“習得性無助”。另外一句話叫“習得性勤奮”,他知道隻要努力,一定會成功。所以一個人是否自信,取決於成功和失敗的經曆以及看法。

  有不少老師提出,現在不敢批評孩子了。邊玉芳認為,表揚和批評是老師育人的重要法寶和手段。“如果老師都不批評孩子了,教育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問題是用什麼樣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有個體差異,如果用宋江批評李逵的話語來批評林黛玉,這個結果就非常不妙。”

  邊玉芳表示,保護性因素越多的孩子,即使在不良的環境中成長,也能抵製不良的影響。比如,留守兒童容易有心理問題,因為他們缺少家庭的支持。但有些留守孩子卻會得到很好的發展,甚至他們的心理彈性超過一般人,他們在逆境中成長。這樣的孩子雖然沒有爸爸媽媽的陪伴,但或許他們遇到了一個很好的老師,有爺爺奶奶的關心,或者是得到了好的社會支持。

  邊玉芳分享,研究表明,貧困影響兒童的腦發育,但良好的親子關係、較少的社會性應急事件,可以保護孩子腦的發育。所以,孩子不是要擁有所有的保護性因素才能健康成長,若是提供一項或者幾項的保護性因素,也能給孩子的成長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時,心理學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身體比較虛弱的孩子,他的抗挫折能力就比較弱。

  邊玉芳談到,幸福孩子需要的成長環境有八個要素:有安全感、有溫暖感、有歸屬感、被接納、有目標、有交流、有自主性、也要富有挑戰性。這八個要素站在兒童視角,可以作為家長、教師等教育工作者對孩子成長環境的評估標準。

  詹大年:好的關係,才是好的教育

  昆明醜小鴨中學迄今創辦13年,學生來自全國各地,這些學生因為叛逆、網癮、早戀等原因被認為是“問題孩子”。

  在很多人心中,“問題孩子”的家庭通常有這些特點,出生農村,父母學曆低,家庭貧困,父母離異,或是留守兒童等。

  昆明醜小鴨中學校長詹大年在此次活動的分享中談到,根據學校的數據分析,“問題孩子”絕大部分是來自於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方,他們的父母大多畢業於名校,擁有高學曆。在學校招收過的3000名孩子中,有三分之一是老師的孩子。患有抑鬱症的青少年多來自教師家庭、醫務工作者家庭、行政幹部家庭。


△昆明醜小鴨中學校長詹大年

  為什麼教師家庭的孩子患有抑鬱症的多?詹大年表示,最大的問題是角色缺失。“你在孩子麵前到底是什麼角色?如果是家長,家長的角色相對學校存在,他是需要配合學校的。如果是父母,父母是無條件保護孩子長大的人。如果是老師,老師的對立麵是學生。若老師總是以學生的標準去要求自己的孩子,角色定位錯了,教育就一定是錯的。”

  詹大年稱,高學曆、高收入、高素質的父母對孩子的最大粗暴就是“控製欲”。孩子的問題都是關係問題。解決了關係問題,就解決了一切問題。

  如何溝通好的關係?詹大年表示,要關注孩子的主體安全感,構建場景的溫馨感,滿足需求的價值感。隻有孩子主體人格被認同,內驅力才會出現。

  在詹大年看來, “問題學生”也需要幫助,而非簡單的“轉化”,“感化”不如“共情”、“改變”不如“建構”、“教育”不如“保護”。關注“問題學生”的需求,教育者要對他們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資源,引導其健康成長。同時,要理解“問題學生”的內心世界,建立信任和共鳴。教育者也要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優勢和潛能,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營造安全和支持性的環境,鼓勵他們積極探索和嚐試,從而實現自我成長。

  詹大年談到,教育者首先是場景的建設者。好的老師、好的校長、好的班主任,他們的教育設計一定是讓每個孩子平等、無差別的參與教育發生,看見主體價值。個人幸福感是教育的核心價值,人際關係質量好,教育就幸福。

  項賢明:教書匠、教師、教育家眼中的教育有何差別

  人生百年,一個受過教育的人看到的世界,要豐富的多。更重要的是,他的內心世界更加豐富,對世界的理解和人生的體驗要豐富很多。

  每個人都有教育的眼界,對教育有自己的理解。教書匠、教師、教育家這三類人眼中的教育有什麼差別?

  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項賢明談到,在教書匠的眼裏,教育很簡單,專注於考試,將學生視為考生,他的教育活動一切都圍繞著考試來,追求課堂表現和公開課認可,目標是通過考試評職稱。教學內容局限於標準答案和考試要求,忽視學生內在動機和興趣。


△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項賢明

  在教師的眼裏,孩子是學習者,他關注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教師擁有專業精神,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科學原理的掌握。教學內容可能仍受限於課程大綱和考試要求,忽視學生的全麵發展。

  教育家會將學生視為完整的個體,關注其精神和全麵發展,並致力於培養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和人文素養的人。教育家將教育視為人生誌業,關注學生的未來,幫助他們塑造更加豐富、完美的人生。

  項賢明指出,當前教育中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即過分重視“教”而忽視“學”。他談到,教育的核心應該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幫助他們構建自己的知識體係和精神世界。教育應該關注學生的全麵發展和個性成長,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知識、技能和價值觀,為未來的生活和事業打下堅實基礎。隻有這樣,教育才能真正實現其價值。

  教育家關注的是學生內在熱情和天賦,而不會是考試成績。教育家關注的是學生智慧、精神世界、人生體驗和感悟的全麵發展,而不是標準答案。

  成為一名真正的教育家,絕對不容易。項賢明強調,成為一名真正教育家有三項基本修煉:學科專業是基礎。教師必須精通所教學科,並對其充滿熱情,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培養其精神;教學法是教師的“手藝”。 教師需要掌握教學技巧和工具,但這隻是基礎技能,不足以成為教育家;教師要對教育的本質和意義有深入理解,並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才能真正達到教育家的境界。

  郭文紅:學做一個專業且幸福的教師

  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老師被學生氣得發抖的情況時有發生。影響教師的情緒來源有哪些?南京市首批德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南京市首屆德育工作帶頭人郭文紅認為,學生的行為表現排第一,其次是環境壓力、教師認同感等。如果一個老師每天都疲於奔命,麵對孩子發生的種種問題不知道怎麼辦,覺得自己命苦,像這樣的一種工作生活狀態,肯定不能獲得幸福的職業人生。


△南京市首批德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南京市首屆德育工作帶頭人郭文紅

  郭文紅稱,老師要理解孩子行為背後隱藏的心理需求和動機,而非簡單地將其視為“問題”行為。孩子出現的行為、言語、表現一定跟他深層次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有關,多數是在尋求安全歸屬和尊重,也有自我實現的需求。如果教師擁有專業能力,就能夠比較從容應對一些日常教育教學中的事情。

  郭文紅表示,很多時候我們把自己感動地熱淚盈眶,感覺自己付出了很多,那都是我們自以為是的愛。沒有不想自己孩子變好的家長,隻有不知道如何去做才能促進孩子進步的父母。當不懂孩子的時候,可能就會做錯事。

  讀懂孩子的心理,就能理解、包容,甚至心疼孩子的行為。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耐心和同理心,通過換位思考和有效溝通,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建立自信和安全感。

  郭文紅談到,老師的行為、學生的行為,包括造出來的班級氛圍,其實都是為了給孩子一個安全感。孩子隻有感覺到被承認、被接納,有了保護、被愛,才有可能融入集體生活。

  作為一個專業老師,比愛孩子更重要的是懂孩子。這包括心理學、教育學、兒童發展等方麵的知識,以及觀察、傾聽、溝通等技巧。當我們真正理解孩子時,能夠更好地與他們溝通,建立信任,並有效地引導他們成長。這種成就感會帶來教育的幸福感。

  聽得懂孩子的語言。兒童的語言表達方式與成人不同,他們可能無法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教師需要放下成人的思維模式,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才能理解他們語言背後的真實意圖。

  讀懂孩子的認知。過高的期待和壓力會導致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甚至產生厭學情緒。教師需要了解孩子的認知發展水平,才能更好地進行教學,避免因期望過高而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孩子遇到困惑時,教師需要用自己的行為去啟迪孩子,並引領孩子。

  當我們真正懂孩子的時候,不僅孩子的格局、視野、心胸不斷開闊,這個世界也會少了很多煩燥焦慮,多了友善和溫和。

  陳默:架構教師的職場心理

  現在有一些年輕教師,已經有職業倦怠現象,在教師行業裏沒幹幾年,已經萌生離開的念頭。不是錢少,不是這個職業的社會地位不高,不信任他,而是他覺得活很多,身體很累。在當下的形勢下,如何架構好教師的職場心理?


△青少年心理教育專家、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谘詢中心特聘督導陳默

  青少年心理教育專家、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谘詢中心特聘督導陳默認為,要樹立正確的教育信念,用發展性眼光看學生。

  “一個患有多動症的孩子總是向老師告狀,老師說你們不能離他遠一點,這個多動症的孩子50歲晚上都會有噩夢。”陳默稱,老師要慈善為懷,這也是信念。一個孩子能取得成功,需要多少天賦,又需要何種際遇?有時候,一位優秀的老師就夠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

  陳默談到,如果一個老師有高的職業價值感和目標感,他個人的成就感就高。個人成就感高的老師,就容易向專家老師進發。專家不是別人評的,專家是自己評的,在自己的專業裏做到百問不倒,你就是專家。

  陳默強調,作為教師一定要架構好心理力量,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有時候心理問題就是一念之差,老師的一句話可能就幫到學生,這在當下尤其寶貴。

  李鎮西:課堂的智慧在於人,是對每個學生的關注

  “AI”是人工智能的縮寫,但是這兩個字母剛好可以作為很多漢字的表音。

  人工智能對教育的發展,是“愛”,是“哀”,是“唉”還是“礙”?新教育研究院院長、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李鎮西發言開始提出了以上問題。


△新教育研究院院長、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李鎮西

  李鎮西認為,AI技術讓教育真正成為教育,機器能做的交給機器,人做的是靈魂、價值、情感,回歸了素質教育。原來用於刷題、查找資料的事情,AI一鍵完成了,節約的時間和學生談心,和學生一起玩耍。但是這並不是必然的,要看你怎麼運用它,否則“愛”就變成“礙”。

  很多人提出教師能不能戰勝機器人?關鍵是怎麼理解教育。如果教育僅僅是刷題,那機器肯定可以取代人的,這毫無疑問。但教育不隻是培養知識、訓練能力,其實質是關心靈魂、精神、情感。教師這個職業,需要有交往能力、需要愛心,需要審美和創意,具備了以上素質,教師永遠不會擔心“鐵飯碗”被人奪取,因為你所做的不可能被機器取代。

  麵對目前比較流行的“智慧校園”,李鎮西提出了個人的見解。他認為,智慧是人所獨有的,現在把它教給了機器,好像沒有這些就沒有智慧,荒唐之極。智慧是人獨有的,智能是人賦予某些設備的,這是一個界線。課堂的智慧在於人,對每個學生的關注,也是智慧教育的所在,這也就是我們常常說到的“因材施教”。

  錢峰:自我認知能力是AI時代最重要的技能

  社會情感學習(SEL)是聯合國的一個項目,在我國很多地方也在推動社會情感學習的建構。這個項目旨在基於兒童視角,通過學校管理、教育教學、家校合作等支持性環境建設,培養學生自信心、責任意識,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形成良好的情感和道德品質,有效地麵對成長過程中的挑戰,促進身心的全麵協調發展。

  萬物啟蒙課程創始人錢鋒認為,社會情感學習不僅可以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促進心理健康。現在的孩子沒有社會真實場景的體驗,通過社會化學習,幫助他們建立社交關係。


△萬物啟蒙課程創始人錢鋒

  錢鋒在演講中強調,“為己之學”是為真正的學習而發生,教師要幫助孩子認識自己,認識他自己的喜好,認識職業可能,認識在社交中無數可能性的能力。

  錢鋒認為,這種多元化的發展,是這一輪新課標推動的教育變革,是我們非常值得期待和發生的現象。自我認知能力是AI時代最重要的技能,社會情感學習有助於認識自己的優勢、勇於嚐試事物的自信,提高自我效能,建立自己的信心,都是跟自我有關。

  社會情感學習不是德育,它是跟課程、教學、各種社會實踐關聯而建立起來的一種重要的技能,由此迸發的一種情感體驗,或者是一種綜合素養。下一步的人工智能社會,我們要培養“為己之學”,去關注人的靈性,要在兒童的創造力、情感能力等機器不能取代的方麵超越。

  王旭明:高素質教師的三個特征

  針對本次大會主題中的“高素質教師”,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教育部首任新聞發言人王旭明認為有三個特征:一是具備良好的政治思想素養,二是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素養,三是具備良好的教育教學素養。


△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教育部首任新聞發言人王旭明

  談到教育創新,王旭明指出,教育需要繼承和發展,目前的教育創新基本沒有超出孔子教導我們的範圍,隻不過把孔子的思想不斷具體化了。“有教無類”不就是保證教育公平,讓所有人都能接受最良好的教育嗎?“因材施教”不就是根據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方法嗎?

  王旭明談到,真正的教育思想家說的話通俗易懂,說的是人話,是真話,是實話,是具體的話,高素質教師隊伍要多說這些話。高素質教師隊伍既要“看天”,看理想、情懷、道德、抱負,看國內外風雲變化、人際間錯綜複雜,還要“落地”,就是發生在學校、課堂、家長、學生的一件件具體的事該怎麼辦好,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是為了人,教育的出發點是人,教育的中間點是人,教育的結束點也是人。以人為本的教育不是個體的人,不是抽象的人,是所有人,是具體的人。

  麵對人工智能時代如何培養高素質教師?王旭明強調一定要講“情感”。人工智能時代,新時代人要高過機器人,就得有感情,而且情感豐富。一個沒有喜怒哀樂的老師,在人工智能時代必定會被淘汰。


△大會現場

  在為期兩天的大會上,嘉賓們分享了各自對教育的思考和具體實踐經驗,展現了教育領域的多元化和豐富性,為現場的聽眾帶來一場教育的精神盛宴。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