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重大命題下,根據“全麵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總體戰略安排,對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統籌作出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這個龍頭能不能更高地抬起來,關鍵在於戰略性研究型大學。
第一,把握方位,從三個維度看成就、找差距。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取得了曆史性成就,發生了格局性變化。一是從發展“高度”看,建成世界最大規模高等教育體係,整體進入普及化階段,越來越多高校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但在世界頂尖的高校中占比還比較低。二是從挑戰“梯度”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挑戰是一個“陡梯度”,特別是頂尖人才自主培養、重大創新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亟待更大突破。三是從未來“跨度”看,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時間緊迫,高等教育理念、體係、製度、內容、方法、治理的係統躍升存在“大跨度”,將若幹“點”的局部量變,累積為“整體”係統質變,集成為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有先行先試、脫胎換骨的硬招。
第二,龍頭引領,以戰略性研究型大學開新路、衝新高。戰略性研究型大學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使命引領,是高等教育的龍頭先導。在黨的全麵領導下,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開展“教育創新”,服務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具有突出的戰略性、牽動性,具有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具有更大的支撐力、貢獻力。二是特色鮮明,是承載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典型標識。依托製度優勢,紮根中國大地,借鑒世界經驗,打破自我路徑依賴,形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模式。三是比較優勢,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戰略支點。能夠在“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結合點上,更加充分發揮戰略性研究型大學群體比較優勢,更加有效釋放多元創新主體協同的“倍增效應”。四是因應變革,是在新賽道趕超的曆史良機。在形勢複雜多變、科技新知融合湧現、發展日益呈現非線性加速的背景下,新賽道呈現更多可能,要有“勇闖新路”追求卓越的共識,有“極限思維”應對挑戰的準備,有“超越常規”爭奪全球頂尖人才的先手棋,有“自我革命”推進改革創新的舉措,引領教學科研範式變革、組織模式變革、發展方式變革。
第三,改革攻堅,以戰略性研究型大學破難題、開新局。一是推動教育理念的重塑性創新,在有組織自主培養戰略性人才上率先破局。當前人才供需矛盾凸顯了拔尖、實用的“兩頭短板”,戰略性研究型大學要聚焦拔尖“強基礎”,破除短視功利問題,推進強基計劃、拔尖計劃升級,推進本科大類招生“學域”培養。要聚焦創新“強思維”,充分發揮我國製度優勢,加強力量統籌和資源共享,分類組織、高效開展高階思維課程、教材、師資建設,同時鼓勵大學按照自身實際積極探索實踐。要聚焦融合“強交叉”,更好發揮國家學科專業目錄的宏觀規範指導作用,進一步賦予大學相對靈活的學科專業建設調整自主權。二是推動融合融彙創新,在有組織打造創新共同體上引領突破。戰略性研究型大學要主動融入新型舉國體製、國家實驗室體係,強化科研力量的組織化和集成度,有力支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區域創新中心建設。建議賦予大學在知識產權等資產處置上以更大自主權,使大學能夠更順暢與其他創新主體開展協同,互利共贏,進一步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裏”。三是完善大學治理,以先行先試帶動教育治理現代化。建議在新一輪高教綜合改革中,以戰略性研究型大學探索為突破口,堅持頂層設計和係統探索相結合,放管相濟,係統設計“政策包”,進一步加強宏觀管理,強化規模總量和整體結構調控,強化大學辦學質量水平綜合評估;在學科專業建設調整、招生培養結構調整、資產購置及處置、基本建設等方麵,賦予高校更大自主權,進一步激發大學特色發展的活力。
作者:項昌樂,大連理工大學黨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