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网页登录浙江站訊(編輯 趙小倩)近年來,“課程思政”蔚然成風,各高校紛紛在政策設計、課堂教學以及評價機製方麵推進“課程思政”,引導突出專業課蘊含的思政元素,以促進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而這也使得一些家長與學子產生疑惑,既然大學裏設有顯性教育的思政課,為什麼還要強調隱性教育,突出專業課中的思政元素呢?
“思政”與“課程”,兩者之間並非涇渭分明,而應該是有機融合、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追根溯源,還要從高校的初心談起。隨著時代發展,高校承擔了越來越多的社會功能,但其初心還是“育人”,在於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習近平總書記說過,“高校的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最重要的渠道就是教書育人。“教書”主要指傳授專業知識,“育人”主要指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兩者相互配合,同向而行,不可分割。怎樣在“教好書”的同時“育好人”?更需要任何課程從教材編寫、課堂教學、管理體係、考核評價的全過程都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工作隻有“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才能“融入”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麵麵,收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奠定立德樹人的堅實基礎,正所謂“樹德莫如滋”。
如何做到“樹德莫如滋”?一方麵,專業知識本身具有明顯的價值傾向、家國情懷等;另一方麵,教師可以通過深度挖掘,在已有思政元素的基礎上實現進一步拓展與開發。要以知識教育為依托進行國情教育和主流價值熏陶,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和要求以及民族複興的理想和責任融入各類課程教學之中;要在教學中加強對現實熱點問題的回應與理論闡釋,幫助學生解答思想困惑、價值困惑、情感困惑,將思想政治工作同學生成長發展的內在需要相結合,幫助其在創造社會價值過程中明確自身價值和社會定位。如鹽入水、如春在花,蘊含了更豐富思政元素與德育元素的專業課堂,如同精心烹飪過的色香味俱佳的營養大餐讓學生大塊朵頤,更好地吸收專業知識的同時,使他們更加認同、接受主流價值與核心價值,茁壯成長。
“樹德莫如滋”,“課程思政”也對教師提出了高要求,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親其師,方能信其道,專研專業知識,創新教學方法與理念的同時,教師更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贏得學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做他們為學為人的表率。要深入思考、改進教學方法,不宜硬性灌輸,生硬地直接給出結論,而應由近及遠、由表及裏、引人入勝地引導學生,把核心價值觀與家國情懷自然滲入課程方方麵麵。推進“課程思政”,就必然要求教師不能隻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樹德莫如滋”,對高校而言,“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在於構築育人的場域。教學是“課程思政”的重要載體,要在製度設計和政策保障上增加課堂教學權重,引導教師將更多精力投入到課堂教學之中,避免“重研輕教”以及“重教輕育”的傾向。要建立多元、精細、係統的評價體係,既考察教師的教學工作業績,又將學生成長成才情況,課程中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結合程度等納入評價體係,通過多元評價體係發揮導向作用,在全體教師中樹立“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觀念,從而構建高校“育人共同體”的場域。
“課程思政”並非思政元素在課程中生硬的嵌入或是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是將價值引領有效融入知識傳授的全過程,是如鹽化水、潤物無聲的德育,促教師成長為“大先生”、“四有”好老師,促學校成為“育人共同體”的場域,培養擁有專業知識、完善人格、高尚情操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本文作者係浙江大學城市學院黨委宣傳部 郭佳)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