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學軍中學校長陳萍的複學寄語:做好選擇,成就未來
beplay2网页登录浙江站訊(編輯 白菁潔)4月20日是全體高中學子返校的日子,在複學的第一天,杭州學軍中學校長陳萍有話對大家說。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清風撫嫰柳,和氣帶春回。繼高三開學後,今天終於迎來了所有同學的回校!經曆了漫長的寒假,許多同學盼望回到校園,回歸正常。這個史無前例的寒假,讓我們都明白了“正常”是多麼的普通,又是多麼的珍貴,多麼地值得我們去珍惜;同時也讓我們明白我們每一天普普通通的“正常”,都有多少不平凡的人在為之無私付出和默默堅守,正是他們用大愛和大義,大勇和大智換來了春風和煦,歲月安好。
這個特殊的寒假,有許多東西深深打動了我,有許多東西值得我們深思,在此我跟同學們分享兩個感悟:
第一、偉大人民的偉大精神彙聚成了一股堅不可摧的磅礴力量。
疫情無情,人間有愛。在這場舉世無雙的抗疫鬥爭中,偉大的中國人民樹立了偉大的精神豐碑。一件件事讓人為之動容,一個個鏡頭讓人潸然淚下。84歲曾經抗擊非典第一人的——鍾南山,73歲第一個向國家提出封城建議的——李蘭娟、56歲的金銀潭院長、漸凍症患者——張定宇,他們以平均71歲的年齡,與死神賽跑,為國擔當。還有一批 90 後醫務工作者,他們放棄休假、放棄團圓,甚至放棄了早就定好的婚期,“召必回”,按下鮮紅的手印,毅然開赴抗疫第一線。他們當中有為了方便戴防護帽而將一頭秀發剃成光頭的“單霞”們,有因長期穿防護服、戴護目鏡而被勒得血痕道道卻滿臉笑容的“劉麗”們,還有為了節約時間、方便接診而堅持不喝水、穿尿不濕工作的“謝晶晶”們,他們是最可愛的一群人。他們年輕愛美,但更愛崗位;他們身體並不強壯,但他們經得起風雨的考驗;他們有牽掛,也害怕,但他們“若有召,召必回”,絕不會當逃兵;他們很年輕,沒吃過什麼苦,但現在他們不吃不喝不睡也不叫一次苦。他們隻是一群平凡的普通人,但此時此刻他們都成為了了不起的英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從病魔手中搶人,用有力而溫暖的手搶回了一個個父親、母親和孩子。他們也是爸爸媽媽的孩子,是孩子的爸爸媽媽,他們中有的大不了我們幾歲,但他們已經能夠挺身而出,舍身忘我,和死神進行麵對麵較量。“病毒不退,我們不退。”這是懸壺入荊楚、白衣做戰袍的醫務工作者的不屈意誌;“醫生在,我們就在。”這是拾荒者、快遞小哥、普通農民等等誌願者的錚錚誓言。所以,災難麵前,處處都有“願得此身長報國”的動人之人,時時都有“明月何曾是兩鄉”的感人之舉,每個人都與疫區血脈相連,每個人都與全國人民心手相應,每個人都與國家休戚相關。這就是中國人民的偉大精神,這就是偉大精神彙聚成的偉大力量。願這種偉大精神,深深紮根我們每一位同學心中;願這種偉大力量,推動我們每一位同學勇往無前。
第二、偉大製度彰顯偉大國家的安民護家能力。
周國平曾經說過:“熱愛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毋庸置疑,生命是最高價值。如果一個國家視人民生命如草芥,視老弱病殘為累贅,那麼無論你多麼發達,有多先進,也不會成為令人向往的國度。在這一場昏天暗地的抗疫阻擊戰中,我們國家不惜重金,不放棄一個生命,哪怕你已是百歲老人,抑或是剛剛出生的嬰兒,隻要有萬分之一的希望,也會投入百分之百的努力。這場疫情讓我們深切感受到了偌大中國強大的執行力,感受到了全國人民的超高共情力和新時代“中國之治”的驚人組織力。中央緊急部署、地方緊急行動、醫生緊急集結、社區緊急排查、車站緊急布防、生產口罩的工廠緊急投產、建設醫院的工地緊急開工……上下一心,全國一步棋,10天建成“火神山”、11天建成“雷神山”,這是中國的速度,也是中國的擔當,更是中國製度體現出來的巨大優勢和在安民護家上展現的堅定決心和強大能力。所以,到今天,我們的疫情得以有效防控,複工複產可以順利推進,各級複學也能有序進行。我們要為我們的國家自豪,要為我們的民族驕傲,為我們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榮幸。
疫情必將成為過去,英雄長留心中。我相信,這場戰疫,這些英雄,必將給我們每位同學帶來新的啟悟和新的昭示:人類時刻會麵臨各種危機各種挑戰,而人類總能在各種危機和挑戰中謀求生存和延續。我希望,我們每位同學,都要帶上這些新的啟迪回到學校,發揚偉大的抗疫精神,勇敢麵對各種挑戰,開始新的學習。
在這個特殊的新起點,我希望同學們做好“三個選擇”:
第一個選擇——選擇善良,從家國出發,做一個有作為的勇敢者。
亞馬遜 CEO 貝索斯說:“善良比聰明更重要。”聰明是一種天賦,善良則是一種選擇。決定我們能成為什麼樣的人,選擇比天賦更重要。選擇善良,心憂天下,就是選擇是大胸襟,大悲憫。作為學軍人,我們首先要有這樣的選擇。魯迅說:“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我們每個人都要胸懷“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愛之心,都要有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擔當,成為魯迅希望的“都擺脫冷氣,隻是向上走,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的中國青年。我們雖為學生,還不能做“逆行者”,但在災難麵前,我們每個人都不能做、也不應該做置身事外的旁觀者,我們可以努力做一個“追光人”。我們向這些英勇的“逆行者”致敬的最好方式,就是要以他們為榜樣,立豐碑在心,忘我學習,以優秀的成績續寫英雄壯舉。
第二個選擇,選擇理智,從大局出發,做一個善思、善言、善行的建設者。
疫情是一部慘痛的教材,疫情如何阻擊,風險如何防範,公眾如何動員,這本血淋淋的教材給我們提供了許多正麵的範本和反麵的案例。但何者是正麵範本何者是反麵案例,在洶洶的輿論下,在各執一詞的多方僵持中,很容易混淆我們的判斷。冠狀病毒是自然的還是人類合成的?病毒是人類共同的敵人,還是歧視、輕視是人類的大敵?自由重要,還是生命重要?在海外出版的《方方日記》,是一部怎樣的日記?麵對病毒汙名化、疫情種族化,你會做出怎樣的思考?麵對網絡上鋪天蓋地的爭論,你會選擇什麼立場?社會千奇百怪,人員良莠共存,意識錯綜複雜,麵對這樣的世界,我們必須保持理性,唯有理性的人,才能在這場考驗中生成有效的經驗和可貴的品質,才能在經受驚濤駭浪的洗禮後,更加堅強,更加清醒,才會放下偏見和成見,不在公說婆說都有理中僵持,不在左右都自以為是中執拗,切切實實去建設一個有利於個人和人類,有利於現在和將來的每個人所共有的和諧世界。
其實,對我們中學生而言,囿於所見所知,最理智的選擇其實是少說多做,不偏信、不盲從、不添亂,紮紮實實做好當下該做的每一件事,尤其是讀書和學習。因為隻有讀好書,才能做到善思善言;隻有學有所成,才能成為於社會有用的建設者。
第三個選擇,選擇卓越,從自律出發,做一個麵向未來的人。
知乎上有個關注度很高的問題是:“廢掉一個人的最快方式是什麼?”其中有個點讚量很高的回答是“讓他閑著”。“讓他閑著”是被動式,但在疫情的背景之下,很多的“閑著”卻是主動式的。上網課前,有些同學完全把延休當作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選擇瘋狂的玩,沒日沒夜的睡。網課後,他們也是漫不經心,隨便應付,聽不聽課看心情,做不做作業看心態。作家桐華說:“孩子生命中每一個虛度的假期,都是通向平庸人生的滑梯。” 是的,疫情中斷的是我們的回校,不是我們的學習,學習沒有暫停鍵,人生更沒有暫停鍵。同學們,如果你曾經選擇過暫停,那現在你將選擇怎樣的開始?開學後你又將怎麼來校準方向及時回歸正常的軌道?時不我待,努力者也不會因你的歇息而停下腳步,開學的鈴聲已經響起,曾經“閑”過的同學,你是不是該立即“忙”起來呢?
迅速回歸自律,回歸在校的學習常態是開學後最需要的選擇。設計師山本耀司有言:“我從來不相信什麼懶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過勤奮和努力實現的更廣闊的人生。”所以,我們要防疫,也要防懶,防怠。我們隻有學好過硬本領,練就一身技能,將來才能像第一線的科學家——鍾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等人那樣,以紮實的專業能力,在祖國和人民呼喚你的時候,衝在前頭,回饋社會;才能像馬雲、曹德旺、許家印、韓紅等有影響力的社會名流那樣,在物資緊缺的關頭,捐款捐物;才能像《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京報》等媒體工作者那樣,用鏡頭文字為輿情宣傳呼喊奔走……毫無疑問,獲得這些力量的最佳途徑和手段,唯有學習。作為學軍中學的同學們,要心存卓越,行能自律,學通天下,成國之英才。
昔日,曾文正公有言,“古人患難憂虞之際,正是德業長進之時,其功在於胸懷坦夷,其效在於身體健康,聖賢之所以為聖賢,佛家之所以成佛,所爭皆在大難靡折之日,將此心放得實,養得靈;有活潑之胸襟,有坦蕩蕩之意境”,如此說來,今年的疫情事件又何嚐不是對我們的一次考驗呢?它為我們每個人上了生動的一課,要我們每個人做出正確的選擇,那就是——
選擇善良,從家國出發,做一個有作為的勇敢者;
選擇理智,從大局出發,做一個善思善言善行的建設者;
選擇卓越,從自律出發,做一個麵向未來的人。
如此,我們每個人便能如曾文正公所言,德業長進,胸懷坦夷,身體健康。
少年心事當拿雲。同學們,17 年前的 2003 年,非典暴發,你們很多人可能才剛剛出生不久,那時有人在守護著你們;17 年後的 2020 年,新型冠狀病毒暴發,我們正值高中三年的黃金時期,還是有人守護著你們;但是未來一天,我希望你們能茁壯成才,用你們的愛與責任,用你們紮實的專業能力也去守護這個世界,守護那些曾經守護過你們的人。讓我們——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不負韶華,奮發有為;不懼風雨,闊步征程。
2020,等待我們的,依舊是春暖花開!
最後,新學期伊始,祝福各位老師、各位同學都能平安健康,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謝謝大家!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