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网页登录浙江站訊 (記者 陳顯婷 通訊員 徐淑婷 趙麗娜)“老師,老師,你快看啊,我帶了十多隻紙杯過來”。循著學生的聲音,記者也不自覺地看向了擺在四張組合課桌上的紙杯。
可是,讓記者驚訝的是,這些紙杯裏都裝滿了黑褐色液體,仔細端詳,竟然還有不少細小的氣泡在“跳動”。
“天哪,上課前老師給我們發可樂,說喝掉之後空瓶子要用。我還以為是我產生錯覺了,平時老師都不讓我們喝的,”501班一位高個子女生笑著跟記者說。她的同桌也上來補充,“真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
這麼一說,記者就更加好奇了。這是一節科學課,為什麼正式開始前要喝可樂呢?杭州錦繡·育才中學附屬學校和育才登雲小學科學老師滕雲解答了記者的疑惑,她說,“今天是科學日,五六年級的孩子要在課上通過微課視頻學習,製作一個水火箭,並進行測試,可樂瓶子要用來做火箭本體。”
“幹了”這杯可樂來做水火箭
記者跟著孩子們的腳步,體驗了一把別人家的“神仙”科學課。501班的同學們4人一組團隊合作,需根據視頻指導,運用老師給定的兩個可樂瓶及其他配件,製作完成一個水火箭,最終比拚一下誰的水火箭飛得最高、最遠。
滕老師說,之所以選擇使用可樂瓶,是因為前期教學創新研究中心的老師進行了試驗,這個材料最為合適。
記者了解到,開始製作前,同學們要認真觀看微課,學習製作方法。由馮韓之、梁恪琛、單高辰、畢恒嘉四位同學組成的第一組,在觀看完視頻後的五分鍾左右時間裏,製作完成了顏值很高的水火箭。同時,他們還為這隻水火箭取名“長征九號”。
“看視頻的每一步感覺好像很複雜,其實跟著做下來,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但要注意組合各個部件時的小細節,比如機翼的角度要稍微傾斜點,這樣螺旋向上會飛更快,減小阻力,”馮同學說。
到底哪一組的水火箭更好?發射現場見真章。“哇哦,太強了”“好高啊,都有兩三層樓了”“這次距離不算遠,調整角度再來一次”……同學們在位於操場一角的發射現場不斷發出歡呼聲,現場一片歡騰。
同學們製作的水火箭之所以能“飛上天”,是因為有一定的推力。發射現場,同學們往水火箭裏加入適量的水,再用打氣筒打上氣,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隻見一個個火箭就“竄”上了天。
“我對這個結果還是挺滿意的,嚐試了三次,最遠達到50多米。”501班單高辰說,這樣的科學課要是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妙”,太有趣了。不僅如此,還能鍛煉他的綜合實踐能力,提升團隊意識。
另外,還有更有趣的,五六年級的同學們還參觀了教學創新研究中心,進行生物學模型搭建、水果電池製作、智慧交通與模擬飛行體驗等。在RoboMaster機器人3v3對戰賽體驗中,同學們紛紛表示太過癮了。
“機甲大師融合了物理、數學、編程等知識,能夠全麵鍛煉學生能力。”教學創新研究中心老師李育原說,這個拓展興趣課程學校日常也針對不同年段開設,學生可根據興趣自選,“我們的第一步是培養興趣,第二步才是學習知識。”
發揮奇思妙想解決實際問題
其實,在今天科學日,不僅五六年級的同學們玩嗨了,其他年段的孩子都要完成相應的科學任務,帶著樂趣去學習。比如二三年級的主題是“流浪地球”,同學們要開動腦筋,發明一個能保護探測器(雞蛋)的登陸艙(雞蛋保護裝置),以保證探測器成功登陸各個星球,完成探測任務。
一二年級的孩子則要發揮想象,運用20多種物料搭建“月球基地”。有趣的是,物料當中有好幾樣是生活中的日常用品,比如塑料吸管、蛋撻錫紙殼、錫箔紙、海綿塊、冰棒棍等。
滕老師說,現在的孩子缺乏生活體驗,運用生活物品讓孩子們搭建“月球基地”,能夠引導他們了解人類對生活的需求,逐步形成科學的思維係統,“掌握科學知識並不是第一需求 ,我們希望孩子們能夠學會去思考、去表達、去合作,形成一種科學的思維方法。”
203班不少孩子七嘴八舌地說,“月球基地”要有水源、空氣、住所、防護措施、綠植、食物等,還要建造醫院和學校。課堂上,孩子們發揮了天馬行空的想象,這就是科學課要實現的主要目標之一。
作品完成後,每個小組還要進行布展,接受其他同學的評價。值得注意的是,整個環節結束後,同學們還要做回顧總結,進行自我評價。這其實是完整的PBL項目式學習,這一學習方式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發散學生思維,讓他們帶著實際問題去思考解決方案,更加全麵和深入地鍛煉邏輯思維。
無邊界課程讓知識“活起來”
一周不用上課,還有這麼多好玩的等著同學們去探索,這就是學校“叴叴融合實踐周”帶來的福利。叴叴,也就是九口,正對應了噗哧、啁啾、哇哦、咕咚和衝呀。
育才教育集團小學部總校長丁杭纓說,五日對應五個主題,分別是噗哧(哲學)日——思想的操場;啁啾(文學)日 ——走進書裏;哇哦(科學)日——星辰大海的征途;咕咚(秋曆)日——自然有奧秘;衝呀(運動日)——奔跑吧,少年。也就是說,同學們將在一周的時間裏,圍繞“哲學”“文學”“科學”“秋曆”和“運動”五個維度,來一場多學科融合、多空間轉換的學習經曆。
“‘雙減’背景下,主陣地在校內,而校內的主陣地在課堂上、在活動中、在課程裏。”在丁校長看來,這樣的學習經曆才能夠有效引導孩子激活所學的知識,讓知識有生命,“活過來”“有呼吸”,真正和孩子的成長和生活密切相關。
“叴叴周”一周都沒有作業,沒有課堂教學,看著好像是浪費時間,其實非常值得。丁校長認為,這樣的課程融合學習,最考驗老師駕馭學科的能力,以及整體規劃能力和思路呈現。但學校和老師堅持做下去,是因為被激發出來的有形的或無形的東西,在悄無聲息地影響著孩子,“這一點從孩子們的眼神和表情中就能看出來,是那種向上的、輕鬆的。”
現在的孩子最缺少什麼?學習知識的熱情,也就是好奇心。丁校長說,她非常期待看到孩子們每天麵對全新的知識都能發出感歎,有激情和熱情去探究。而“叴叴周”無邊界的課程學習方式,正是“雙減”下學校一種有益的探索,也是學生增強綜合能力、發展自我個性的良好載體。
(責任編輯 餘新花 趙洪河)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